朱树屏——不应被忘却 ----《朱树屏影集》读后

日期:2017-04-23 11:25    作者:    来源:     打印    加大 减小

  IMG_256

朱树屏——不应被忘却

----《朱树屏影集》读后

张明

编辑于 2017-04-23

    历史是写在纸上的,由人去叙述、回忆、发现、归纳。人也会各取所需,有所杜撰、有所臆造……,于是,历史与现实之间就有了距离,有了空白地带。似乎,纸上的历史与曾经的过程之间,永远也无法划上一个令人信服的等号。然而,寻求一种哪怕是稍稍亲近客观现实的历史影像,却远非人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文明在文明进程中的许多时刻,呈现出来的是与某种强大的力量相背离的苍白与贫弱,是一种无力的无奈。于是,一些过往的人和事,甚至在人类文明进程及科学发展过程中有所作为的先驱及其贡献,亦被人为地忘却了。而朱树屏,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一位世界著名的海洋生态学家和水产学家,一位世界浮游植物实验生态学领域的先驱,他的名字和他的成就以及他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在中国海洋及水产学界之外,却已经几乎没有多少人知道了。

    朱树屏似乎被忘却了!

    今天,再现朱树屏先生科学一生的历史照片及各类档案终于编辑成书了。或许,《朱树屏影集》的出版,正是对先生诞辰110周年最有意义的纪念,而《朱树屏影集》也更是中国海洋科学发展史的真实影像记录。

    那一张张业已陈旧、泛黄的老照片以及一件件尘封的档案,将已经逝去的岁月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一个真实的朱树屏,被还原在真实的历史语境中间,显现了一个中国科学家的智慧,也显现了一个中国科学家的尊严,并同时显现出中国现代海洋生命科学萌芽期筚路蓝缕的创立图景。在一个非常时代,他的经历,他的学术成就,成为了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进步史上的一个典型样本。在这段曾经被遗忘和节略了的历史中,作为缔造和推动者的朱树屏的姿态,开始清晰起来,一些关于他和他所献身的事业的获得了文献支持的生动细节,开始展现在2017年春天的阳光下面,让人可以近距离地观察、丈量、比较,并思考它被陌生化的种种原因。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朱树屏影集》的问世,实质上已经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和一段科学真相的艰难的还原,同时也是科学良知、道德和尊严的回归,是科学精神和灵魂的重新确立和张扬。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获得肯定和尊敬的,恰恰是生生不熄的科学精神。
同时,国人也终于明确了被还原的事实:

  朱树屏于1946年参与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大学本科水产系——国立山东大学水产系,并任首届系主任;

  1949年发起、组织并参与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海洋学术团体——中国海洋湖沼学会;

  他发明了海带自然光育苗法,成为海带育苗的唯一方法;他1951年首创海带施肥增产方式;他发起、组织、领导了海带南移浙江、福建等地并获得成功;

  他发起、组织和领导了紫菜人工养殖大会战,并北移青岛成功;

  他于1947年在中国率先提出海洋水产农牧化的理论,并在20世纪50年代屡屡在中央媒体及国家会议上阐述海洋牧场的重要意义,且于1951年在中国首先进行了鱼类标志放流等科学实践;

……

   也就是这些原本属于朱树屏先生的成就,从他离开这个世界至今的30年间,在曾经的一个特定时期被活着的人写在了还活着的人的名下,这就是一种现实,尽管它看起来令人难以置信,但却真实地发生了。

  今天,每当莘莘学子迈出中国海洋大学的校门时,每当人们在享受餐座上的海产美味时,

  朱树屏不应被忘却。

  除此之外,朱树屏先生对国家科学事业发展所做的贡献和创新成就还有很多:

  1952年,他与童第周先生在中国首次组织并亲自领导、主持了对虾生活史和人工育苗和养殖实验。1959年他组织、领导的对虾人工育苗并养殖成功,完成了对虾发育条件及苗种的人工培育、对虾池养试验及养殖方法等重大课题的研究,随即大面积池养成功,拉开了中国对虾产业化养殖的帷幕,开创了中国的对虾人工养殖事业;

  1953年,他与童第周先生共同组织并亲自领导、主持中国首次海洋综合调查——烟威外海鲐鱼渔场调查,奠基了中国的海洋调查事业;

  1958年,他参与领导并主持了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为时数年的全国海洋综合调查,他执笔、制定了《中国科技12年规划》(1956-1967)和《中国科技10年规划》(1963-1972)海洋和水产规划项目;

  上个世纪50年代,他在中国首次组织、领导完成了黄姑鱼、梭鱼及缢蛏、泥蚶、贻贝的人工育苗和养殖课题,开创了中国的鱼类和贝类的人工养殖事业;掀起了中国海带和紫菜的养殖浪潮,并为对虾、贝类和鱼类等海水养殖业浪潮在中国的一次次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撰写了中国首部《湖沼学》论著,在国内首次讲授海洋化学、水质学和湖沼学课程,在我国海洋化学及湖沼学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的卓有成效的研究;

  他多次代表国家出国进行研究工作,参加国际科学谈判及学术交流合作,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为国家科技进步,朱树屏呕心沥血。

  而这些成就所体现出的科学精神,朱树屏不应被忘却。

  当然,《朱树屏影集》所展现的远不止这些,围绕着这个海洋生态学先驱者的一封封书信、一件件档案、一篇篇新闻报道……,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各相关大学和科研机构、英国大英博物馆、剑桥大学、英国皇家学会、英国海洋生物学会、英国淡水生物学会、英国文化协会、泰晤士报、BBC广播公司、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等相关机构的史料终使历史再现……

  1938年9月,朱树屏考取中英庚款,并于1941年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相继任英国普利茅斯研究所研究员、英国淡水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并就任英国淡水生物学协会水产化学部和浮游生物部两部的主任,主持两部的工作。其间培养了多位来自英、美、德等国的博士生。

  1941年他研究成功了17种人工藻类培养液的配方,即以他的姓命名的“朱氏培养液”,是迄今世界上仍广泛使用的标准经典配方。

  他两获国际权威的英国海产生物学会雷兰克斯特研究奖位。

  1946年5月,朱树屏出任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发表了多篇极有影响和价值的研究成果。其中,“朱氏人工海水”成为了人工海水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在国际学界列出的24种人工海水培养液中,“朱氏人工海水”列于首位。

  终于,国人知道了这样一个事实:他是世界海洋学及藻类学领域唯一一位以其姓氏命名成果的中国科学家;唯一一位执掌英国淡水生物学协会学部的中国科学家;唯一一位获“雷兰克斯特研究奖位”的中国科学家;世界海洋学和藻类学领域中第一位中国博导……

  对世界海洋科学如此卓著的贡献,朱树屏不应被忘却。

  而由此令我们油然而生的自豪感,朱树屏不应被忘却。

  然而,这并不是朱树屏的7年英国故事的全部,甚至也不是最能显现他性格、情操和品德的一部分。在关于朱树屏的经历的图片展现中,他为遭受战争苦难的祖国所付出的许多努力,他为传播中华文明所进行的种种工作,也许是重新认识朱树屏的最有意味的地方。

  1942年,日寇铁蹄之下的中国,科学教育事业举步艰危。为促进祖国科学的发展,朱树屏与王应睐、王大珩等留英同学组建了中华自然科学社英伦分社,在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云五的资助下,编辑、发行了《东方副刊》,并任常务主编。几年间,朱树屏与留英学子们撰写了大量介绍英、美国家的科学成果和先进工业的文章,寄回国内,以促进祖国的科技事业。

  而更多令人感佩的工作使朱树屏成为史料记载的唯一一位中国留学生:

  为宣传和弘扬中华文化,他多次在英国皇家学会和英国文化协会组织中国年会,演讲孔孟之道及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他任英国报纸《今日中国》的主编;他在BBC广播公司用英文向全世界播音;

  几年间,他为云南大学、西南联大和中央研究院购买了一批又一批的科学仪器和书籍,通过英国文化协会、中国大使馆及李约瑟博士运往国内。

  为支援祖国抗战,几年来,他在英国各界组织了一次又一次的大型募捐活动,并进行激情演讲,将募捐到的英镑和大批各类物资,通过中国大使馆送到了国内,有力的支援了祖国的抗战。

  为国家、为民族竭尽所能,朱树屏不应被忘却。

  而由此体现出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朱树屏更不应被忘却。

  无疑,《朱树屏影集》的出版,是这位杰出的海洋生态和水产学家的科学与生活历史的再次真实回归,也使普通人了解、熟悉、接近朱树屏成为了可能。

  在今天看来,朱树屏科学路线所代表的,是科学和理性的中国化过程,是科学技术的不间断的应用化过程,也是科学和良知的和谐结合的过程。在这中间,他的作为,他所代表的科学精神,堪称典范。

  历史是写在纸上的,而历史更是永恒的。

  朱树屏不应被忘却。







原文网址:https://zhuanlan.zhihu.com/p/26527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