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

为了应对全球对预防动物疾病、提高动物健康状况的需求,国际兽疫局(Office International des Epizooties,OIE)于1924年1月25日成立。2003年5月,更名为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rld Organisation for Animal Health),但依旧沿用OIE一称。各成员国政府指派的代表组成的国际委员会有权控制这一组织,位于巴黎总部的国际兽医局局长(由国际委员会选举产生)负责管理其日常运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是一个政府间组织,它肩负着提高世界动物健康状况的责任。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的主要职能包括三个方面:1.向各国政府通告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动物疫情以及疫情的起因,并通告控制这些疾病的方法。2.在全球范围内,就动物疾病的监测和控制进行国际研究。3.协调各成员国在动物和动物产品贸易方面的法规和标准。OIE制定并公布了两项动物及其产品的国际健康标准——贸易标准和生物学标准,通过选举产生的专家委员会制定了这两项标准,并由各成员国在OIE刑事法庭中所采用。OIE的四个标准为:陆生动物健康法典、陆生动物诊断测试和免疫手册,水生动物健康法典和水生动物疾病诊断手册。制定陆生动物健康法典和水生动物健康法典(以下称为法典)这两项OIE贸易标准的目的是保证陆生动物(如哺乳动物、鸟、蜜蜂)和水生动物(如鱼类、软体动物、甲壳类动物)及其产品的国际贸易卫生安全。兽医服务机构或其它进出口国的主管当局制定了卫生规程,以确保动物及其产品的进口安全。卫生规程中详细的健康衡量标准确保国际贸易卫生安全,避免致病因子在动物或人类中的传播。

二、OIE参考实验室

OIE参考实验室和OIE合作中心是国际社会在动物卫生、收益公共卫生、动物产品安全以及动物福利标准制修订的技术支撑机构,在国际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产品安全等标准和规则制定方面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和主导性。其主要任务是负责起草相关国际动物卫生标准、标准化动物疫病诊断方法、提供标准化诊断试剂、提出疫病监测和控制建议、为各成员国提供技术培训等。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在2011年5月于巴黎召开的第79届年会上正式批准了我国就白斑综合征、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和鲤春病毒血症等三种水生动物疫病的OIE参考实验室申请,这是我国首批获得OIE认可的水生动物疫病参考实验室。至此,OIE在水生动物卫生领域已建立了49个OIE参考实验室和2个OIE合作中心。在这三个参考实验室中,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组建了其中的白斑综合征和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两个OIE参考实验室。OIE参考实验室的建立,是我国水生动物健康领域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我国相关领域技术能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有力地提高了我国水生动物健康领域的国际影响,为我国在国际动物卫生标准的制修订中发挥积极作用、强化中央政府在动物卫生领域的国际社会中的主导地位、捍卫国家主权和维护国家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黄海水产研究所获批的白斑综合征和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两个OIE参考实验室于2011年8月正式挂牌。指认专家黄倢研究员及其带领的团队长期致力于白斑综合征等对虾病害的研究,最早发现了对虾暴发病病原及其传播途径,开拓了白斑综合征病毒与对虾细胞受体相互作用研究领域,建立了多种病毒检测技术及诊断标准,研制了免疫增强剂和微生物防病制剂,在发展病毒病的防控技术中不断做出新的探索。OIE参考实验室的建立,标志着该团队在相关病害诊断与防控方面的技术能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提高了我国在对虾疫病方面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将为国内和国际的对虾生产和贸易过程中疫病控制提供监测平台与技术保障。

1212123.png

20161018133617481.png

三、对虾白斑综合征(White spot disease of shrimp,WSD of shrimp)

对虾白斑综合征(White spot disease, WSD)俗称白斑病,是由白斑综合征病毒引起的对虾严重传染性疫病,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严重威胁着全世界对虾的养殖安全。该病的特点是发病急、死亡率高,死亡速度快。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原是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属线头病毒科(Nimaviridae),白斑病毒属(Whispovirus)。完整的病毒颗粒呈球杆状,外观如一个线团,一端露出线头,线头病毒科因此而得名。病毒在细胞核内复制和组装,基因组为环状双股DNA,大小约300kb,至少有5种主要结构蛋白包括VP28、VP19、VP26、VP15、VP24和VP281、VP35、VP466等13种次要结构蛋白。病毒侵染的主要组织为鳃、类淋巴组织、表皮、中肠及肝胰腺结缔组织,侵害组织的细胞核膨大、核中出现嗜酸性着色区域、核仁边移,电子显微镜下膨大的细胞核充满了病毒粒子。

WSSV 90年代初在我国台湾、广东、福建等地及日本被发现,随后扩散至遍及亚洲主要对虾养殖国家和地区,并在随后几年蔓延到了南北美洲,造成全球性的对虾养殖业流行病。患病中国对虾、凡纳对虾、日本对虾体色发红,头胸甲易剥离,壳与真皮分离,部分患病对虾在头胸和最后的尾节甲壳内侧可见白色斑点。

WSD OIE参考实验室在国际上最早开展并延续近二十年的研究工作。

1993年,最先在中国大陆发现并证实对虾WSD的病原是病毒

1995年,发明了WSD现场诊断的T-E染色法,完成WSD病理学研究

1995年,研制成功WSD的单克隆抗体检测试剂盒,查明病毒传播途径

1997年,研制成功WSD的核酸探针点杂交检测试剂盒并商品化生产

1999年,最早开展WSSV与宿主识别机制研究,鉴定了一种WSSV受体

2001年,制订了WSSV 5种国家检测标准和行业规范

2002年,在全国沿海9省市初次进行WSD的流行情况调查

2004年,研制成功对虾病毒高通量检测基因芯片

2006年,揭示WSSV入侵的分子机制

2008年,研制成功对虾病毒LAMP检测技术及现场快速诊断试剂盒

2009年,连续4年进行对虾流行病学的全国性调查和样品采集

2010年,筛选出抗病微生物菌株并开展开发应用

2011年,推广应用“生物絮团”技术防治对虾病毒病

四、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Infectious hypodermal & haematopoietic necrosis, IHHN)

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Infectious hypodermal & haematopoietic necrosis, IHHN)是由IHHN病毒引起的对虾疾病,主要感染细角滨对虾(Litopenaeus stylirostris)和凡纳滨对虾(L. vannamei),可引起凡纳滨对虾慢性“矮小残缺综合症(RDS)”为特征和细角滨对虾较高的死亡率。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病原是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 ha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 IHHNV),属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浓核病毒属(Brevidensovirus)的暂定种,又名P.stylirostrisDensovirus 即P. stylirostrisDNV(PstDNV)。病毒粒子大小为20nm~22nm、是无囊膜二十面体,含线状单链DNA,长度为4.1kb,衣壳由4个分子量分别为74kD、47kD、39kD、37.5kD的多肽组成。IHHNV可感染世界各地养殖对虾,在我国有较高发病率。病毒主要通过带毒虾及其他甲壳类、受病毒污染水体传播疾病,同类残食或海鸟也可传播病毒;感染IHHNV存活的对虾仍可带毒,可垂直传播疾病。凡纳滨对虾患病后表现为慢性矮小残缺综合征(RDS),养殖细角滨对虾也有报道出现RDS,患病稚虾还出现额角弯曲、变形、触角鞭毛皱起、表皮粗糙或残缺。IHHNV主要感染起源于外胚层和中胚层的组织细胞,主要有表皮、前肠和后肠上皮、性腺、淋巴器官和结缔组织细胞,很少感染肝胰腺。靶组织中可观察到典型的Cowdry A型细胞核内嗜伊红包涵体,边缘常出现无色环,包涵体可使细胞核肥大、染色质边缘分布。

IHHN OIE参考实验室在国内最早、最深入并延续十年的研究工作。

2002年,开展全国范围内IHHN疾病调查

2004年,研发了IHHNV的核酸探针点杂交检测技术

2005年,建立了IHHNV的PCR检测方法

2006年,研发了可同时检测WSSV和IHHNV的单步多重PCR方法

2007年,首次报道IHHNV在中国大陆养殖对虾中存在

2010年,开展IHHNV致病机制及防治研究

2010年,发布了IHHNV PCR检测法国家标准

五、WSD和IHHN OIE参考实验室工作内容

诊断方法及其应用

诊断试剂的制作和分发

诊断技术培训

对诊断方法的国际协调和标准化的贡献

制作和提供参考物质

对阳性样品的复核情况

参加能力验证情况

参加实验室间比对情况

六、WSD和IHHN OIE参考实验室国内及国际合作情况

2013年,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协会(CSIRO) 澳大利亚动物健康和鱼病实验室合作,为亚太水产养殖中心网络(NACA)组织的亚太地区水生动物国际性实验室能力验证项目提供IHHNV标准样品。

2013-2014年,参加亚太地区水生动物诊断实验室区域性能力验证活动,通过了10种共180份水生动物病毒盲样的测试,结果均为满意。

对水产行业内科研、生产等机构开展检测技术培训。

2014-2016年连续三年,由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共同组织和实施了“水生动物防疫系统实验室检测能力测试”活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水养殖生物疾病控制分子病理学实验室、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 WSD和IHHN参考实验室承担了测试项目白斑综合征和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的相关任务。全国共有近170个实验室参加了“白斑综合征”能力测试,120余个实验室参加了“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能力测试。

2015年以来,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举办多次中国-东盟水生动物熟练检测技术培训班,积极推进周边国家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扩大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