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树屏:魂系海洋的一代科学先驱

日期:2017-04-12 11:24    作者:    来源:     打印    加大 减小

   他发明了世界领先的“海带自然光育苗法”,主持领导完成了紫菜人工育苗与养殖重大课题,主持完成了对虾人工孵化育苗课题的研究,开创了中国对虾人工养殖及产业化;领导主持了鱼类、贝类的人工育苗与养殖技术重大课题,开创中国在该领域的人工养殖……

世界著名的英国淡水生物研究所里,至今仍存有一张他的照片,以此怀念这位中国科学家做出的杰出贡献,称赞他为“世界一流科学家”——

4月1日,是我国著名海洋科学先驱朱树屏诞辰110周年纪念日。“我爸这辈子都没给自己过生日,他第一次‘过生日’,是2007年诞辰100周年时,黄海水产研究所帮他办的纪念日。这次,就算是第二回过生日了。”朱树屏的小儿子朱明曾是中学教师,退休后在黄海所资料研究中心整理父亲生前的书信、札记、手稿等。

在纪念日头一天,朱树屏远在厦门80多岁的学生聂宗庆、王素萍夫妇专门赶来。黄海所职工时不时跑进朱明办公室:“朱老师,明天会场帮我留个座吧!”一位去世41年的老人,在科学界同仁心目中,分量依然是沉甸甸的。

世界海洋学和藻类学领域翘楚

成长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之前,朱树屏有着一段相当凄楚的童年岁月。1907年4月1日,他出生于山东省昌邑县北孟乡朱家庄一个贫苦家庭,自5岁起就要在黎明前背着粪筐外出拾粪。因年幼力不足,常常吃不饱,饿得卧在地上不能动。一个初秋的傍晚,6岁的他光着屁股逃走了,他在野外一直跑,最终被邻村一个农民发现抱回了家,次日清晨把他送到了池子村的外祖父家里。

这个因饥饿而离家出走的男孩,从此开启了一段新的人生。外祖父家境还算不错,而且颇有学识,收留了朱树屏后,就让他陪着三舅去私塾上学,跟着旁听。每晚回家备课后,外祖父继续教他和三舅读《四书》。后来,外祖父筹措路费,让他赴益都考入了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外祖父是我的恩人,在思想及生活方面,曾是我的导师,直至现在我的思想意识仍受他的言行作风的影响……”在自传中,朱树屏说。

          1491980557005082392.jpg

  留学英国时期的朱树屏

读书机会来之不易,朱树屏勤奋努力: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1938年考取中英庚款公费留英,1941年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历任英国普利茅斯海洋研究所、英国淡水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英国淡水生物学会水产化学部、浮游生物部二部主任;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藻类研究室主任。其博士论文“朱氏培养液”是至今国际上仍广泛应用的经典标准配方,“朱氏人工海水”为国际首创,是人工海水研究史上的里程碑,至今在国际24种人工海水中列首位。在世界海洋学和藻类学领域,他是唯一一位以其姓命名成果的中国科学家。他多次获国际权威的英国海洋生物学会“雷兰克斯特研究奖位”,而且是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

赵太侔亲赴上海商讨“借聘”

“父亲是个非常注重个人素养的人,他对我们兄妹要求特别严格。”朱明回忆说,经历过苦难的父亲要求他们生活节俭,不能剩饭,碗里的剩米粒都要冲点水一起喝下去;不仅袜子破了要补补继续穿,就是皮鞋破了,也要用黑线连起来继续穿。

就是这样一位生活上对自己和家人极为苛刻的人,在科学投入上却大方得很。1946年,朱树屏费尽周折获得了回国舱位,出发前,得知国内大学无法支持湖泊调查,便将自己在英国的全部积蓄400多英镑全部用来购买野外调查用的吉普车、帐篷、应用工具及各类图书和实验室器具,托运的行李达17箱之多。他的同事、曾任英国淡水生物研究所所长的隆德博士回忆说:“他搜集和购买了很多仪器,这些仪器都是当时的中国所没有的,而他在实验中又是必需的。这就是典型的朱树屏。他一直抱定一个想法:当我回国以后,我能为我的人民做些什么?”

          1491980843162083751.jpg

  朱树屏与家人。

是年12月,朱树屏回国,赴云南大学任教。次年暑期,他在云大聘期届满,原本要回中央研究院,却在此前收到了国立山东大学的邀请函。据岛城知名文史专家鲁海、海大校史研究室主任杨洪勋等人介绍,当时国立山大复校没多久,赵太侔校长在全国各地网罗人才,他拜托童第周、曾呈奎等人前去游说朱树屏来青执教,朱树屏有些为难。最终,赵太侔想出一个“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办法,亲自赴沪与中研院动物所所长王家楫商讨“借聘”一年。作为借聘的条件,朱树屏在山大期间,还要为动物所进行海洋湖泊的研究工作。

来到山大,朱树屏创建和主持了我国第一个本科水产系,成立了渔捞、养殖、加工三个专业,为日后海洋生态和水产发展奠定了基础。期间,他夜以继日地亲自编写了浮游生物学、海洋化学、应用湖沼学等多门专业教材。他从英国带回的有关海洋、水产科研教学方面的书籍、资料及一些实验设备,都赠送给了水产系,包括多套英国产的水质分析仪,及英国领事馆赠予他的一套英国百科全书。

一年中陪伴家人时间不足24小时

作为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和中国水产学会主要发起、组织和创办者之一,朱树屏于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首次提出“种海、海洋农牧化、人工增殖、扩大资源”、“资源保护”和“设立禁渔期和禁渔区”等开创性的科学论述和建议。这些海洋科学实践,大多都是在青岛完成的。

1951年,朱树屏再度与青岛续缘,他回青到中国科学院水生所海洋生物研究室工作;同年3月调农业部水产实验所(即今黄海水产研究所)任所长,兼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研究员、山东大学水产系教授。他后半生的心血,与这座海滨城市密不可分。

          1491980773248058011.jpg

  朱树屏为烟威渔场项目忙碌。

他与童第周、张孝威共同主持、领导了中国首次海洋渔场综合调查——烟台、威海外海鲐鱼渔场调查;作为主要领导者,参与了国家科委组织的中国首次全国海洋综合调查;他还主持领导了中苏合作进行的黄、东海综合调查;发明了居世界领先的“海带自然光育苗法”,为中国的海带人工养殖事业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主持、领导完成了紫菜人工育苗与养殖重大课题,从而开创了中国紫菜养殖业;率先在中国主持了对虾生活史的研究,并相继领导、主持完成了对虾人工孵化育苗课题的研究,从而开创了中国对虾人工养殖及产业化;领导主持了鱼类、贝类的人工育苗与养殖技术的重大课题,开创中国在该领域的人工养殖……

“从我记事开始,父亲每年和子女待在一起的时间绝对累计不超过24小时。”朱明告诉记者,父亲的办公桌旁就是一张行军床,除了出差,基本吃住都在单位。除夕夜,他陪着母亲去黄海所给父亲送饺子,父亲抬头看了他们一眼,让把饺子放下,就自顾自地忙去了。偶尔回家整理行装,遇上是个周日,难得和孩子们见一面,妻子王致平就拉住他,在院子里拍张合影。“我们想念父亲的时候,就翻出来这些照片看看。”

          1491980644029069465.jpg

  1976年病重时期的朱树屏。

1972年,周总理获悉朱树屏病重,亲自指示“听说树屏同志病了,请认真治疗”。在“文革”时期备受摧残,暴病又延误了治疗的朱树屏终于得到了认真对待,并迅速转诊上海。朱明至今仍清晰地记得:朱树屏被抬上飞机后,稍微有点清醒,便虚弱地指示伏在身边的妻子,“让孩子们都下去吧。”作为一名把毕生心血倾注于科学事业的老科学家,朱树屏从不肯沾公家半分便宜。于是,朱明和哥哥姐姐一起,自己买火车票去上海照顾病中的父亲。

 给学生修改论文密密麻麻却从不署名

朱明记得,母亲多次提起,父亲的工资常常拿不回家,因为研究所图书馆需要充实新书,科学实验需要仪器,所里的资金不充足时,他就从自己的口袋里往外掏。

1995年7月,妻子王致平遵照朱树屏遗嘱,把他遗留的3000余册珍贵的外文科学书籍全部捐赠给了黄海所。

女儿朱履冰在整理父亲日记时,发现每天都记有给科研人员和学生们修改论文,而从未在他所修改的论文上署名。朱履冰曾看到过一篇论文铅印稿——《黄鱼的性腺研究》,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朱树屏亲笔修改的文字,甚至连标点符号都逐一进行了修改,但依然没有署名。朱明以为这是父亲的论文,拿着它去向时任黄海所科研处处长的庄志猛求证,庄志猛仔细看过后发现,那是他的导师刘孝舜(朱树屏的学生)的论文。庄志猛抬起头,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眼圈红红地看着朱明,告诉了他答案,两人互相默视了足足有一分钟。

学生郭玉洁回忆说,当年朱树屏曾带领学生在胶州湾设站,逐月调查浮游植物生长所需营养盐类的组成特点和变化规律,并根据长期连续调查结果,首次提出预报海产生物资源及养殖业的丰歉进行“耕海”,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的战略思想。“当时,老师对我们说:以后我年老行动不便时,你们出海也把我带到船上,我不能具体做事,但可以提改进意见。”

朱树屏属于青岛,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如今,在他的家乡,一条宽阔的公路被命名为“树屏大道”。愿他所代表的科学精神,也始终走在这样一条宽阔的大道上。

原文链接:http://www.dailyqd.com/arc/2017-04/12/content_383367.htm  2017-04-12 来源: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作者:王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