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菱鲆引种30周年暨海水鱼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今年正值大菱鲆引进中国30周年,此次研讨会围绕以大菱鲆为代表的海水鱼养殖现状、问题与趋势进行深入研讨,探索了产业未来新思路、新途径与新业态,对推动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会议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主办,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中国水产学会鱼类工业化养殖专业技术委员会、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大菱鲆分会承办。研讨会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自政府、科研院所、协会、企业等单位的200余人参加了线下会议,直播平台的观看量达到12万余次。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小虎介绍,雷霁霖院士从欧洲引进大菱鲆苗种,开创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工厂化养殖模式,形成年总产值逾40亿元的大菱鲆产业,推动了我国第四次海水养殖浪潮的兴起。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一级巡视员李书民指出,大菱鲆作为我国海水鱼类引种的典范,为我国海水鱼类乃至海水养殖科技与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理念与技术的变革,引领了中国海水鱼养殖产业发展的方向。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将持续给予政策支持,持续优化创新环境,持续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大力支持我国水产养殖产业发展,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为持续推动我国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大菱鲆引种成功得益于找准了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抓住了良种是产业发展基础的这一根本。”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一级巡视员张文表示,农业领域的广大科技工作者今后应继续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强国建设”和“粮食安全保障”等任务,强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支撑,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山东省作为大菱鲆苗种引入地和重要主产区,大菱鲆产业正在蓬勃发展。近年来,山东省一直高度重视大菱鲆产业发展,未来将在科技支撑、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园区建设、品牌打造等方面,继续支持大菱鲆产业等海水鱼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从市场前景来看,大菱鲆肉质细腻、口感鲜美、饲料转化率高、产业链完整,在国际市场上是不可多得的高端食材,也是国内最具备工业化养殖前景的海水鱼养殖品种。”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大菱鲆分会会长雷东认为,根据大菱鲆的特点,大规格产品的分割冰鲜销售和精深加工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符合大菱鲆生物学特点的全封闭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深远海养殖方案尤为重要,需要在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的同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特色产业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新时期,面对海水鱼养殖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中国水产学会理事长包振民认为,要着力夯实包括大菱鲆在内的水产新品种培育的理论基础,开展主要水产养殖生物基因资源发掘,建立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体系,培育高品质、单性别、抗逆境、抗病害、市场竞争力强的突破性水产养殖新品种,为推动我国种业自立自强和渔业现代化建设谱写新的篇章。
要实现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良种,还需要良法。中国工程院院士林浩然表示,当前我国海水鱼类养殖正处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在重视种业根基的同时,要积极探索陆基循环水、池塘工程化、深远海大型养殖装备等绿色高效生态养殖新模式。
今年9月,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的首批大黄鱼上市,引起广泛关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徐皓介绍,“国信1号”代表我国大型养殖工船研发与产业化的阶段性成果,构建了以大黄鱼为主体的装备体系和养殖模式,首创了大型工船工业化高效封闭式舱养系统,目前经济效益达到了预期目标。
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启升、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少军、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松林等受邀出席,缅怀了雷霁霖院士对我国工业化海水养殖的重大贡献,充分肯定了大菱鲆规模化繁育和工厂化养殖对我国海水鱼养殖产业发展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介绍了开拓深远海养殖空间对保障我国食物供给的重大战略意义,勉励广大渔业科技工作者继往开来,为实现渔业科技强国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此外,国家海水鱼体系首席科学家关长涛、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马爱军、浙江大学教授刘鹰、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林洪、上海海洋大学教授杨正勇等专家,分别就海水鱼养殖产业的品种选育、养殖系统、质量安全、品牌建设、制度创新等内容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