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农村部公示2021年审定通过的11个水产新品种。名单显示,由青岛涉海高校、科研院所主导和参与的有5个;全国增殖放流日当天,青岛在崂山水系放流仙胎鱼1.5万尾,这个一度濒临灭绝的珍稀鱼种的回归,得益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历经多年的成功培育,再次彰显着青岛在海洋种质领域的研发优势。
近年来,养殖空间的逐步压缩、不足,已经成为制约青岛渔业产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面对困境,青岛积极拓展养殖区域,由传统的大规模陆基养殖向陆基集约化与深远海养殖统筹发展转变。与此同时,着力提高渔业产业附加值,推进海洋种业和海洋牧场三产融合发展,加强水产品加工及配套产业发展。
从种业研发到水产品加工,青岛在现代渔业的“前端”“后端”关键环节双向发力。
国家认定的海洋水产新品种80%来自青岛,占据蓝色种业发展制高点
青岛现代渔业的最大特色和优势是水产良种研发,这也可以看作现代渔业产业链的“前端”。
青岛拥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一批“国字号”涉海高校、科研院所,在水产新品种研发方面具有先发优势。过去,青岛是我国藻、虾、贝、鱼、参五次养殖浪潮主导品种的研发地,引领了我国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如今,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鱼、贝、藻类海水养殖的首席科学家都在青岛,占据全国“大半”科研力量的青岛发展海洋种业,可谓得天独厚。
黄海所研究员关长涛是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据他介绍,在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半滑舌鳎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岗位,陈松林研究员团队目前培育出半滑舌鳎“鳎优1号”新品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范是国家贝类首席科学家,目前相关团队联合培育出文蛤“科浙2号”;海洋所研究员逄少军是国家藻类首席科学家,目前已联合培育出海带“中宝1号”……这是青岛2021年度拟被审定通过的3个水产新品种,代表着青岛在海洋种质研发领域的最新成果。据统计,截至目前,青岛成功培育推广水产良种30多个,引进和选育了水产新品种20多个,在国家认定的海洋类水产新品种中占据约80%。
在青岛培育的所有水产新品种中,产业化特别是本地产业化做得最好的是刺参“参优1号”和三倍体牡蛎。“参优1号”由黄海所联合青岛瑞滋集团有限公司历经12年培育,具有耐高温、抗病力强等优点,已面向全国推广,其苗种市场占有量约30%,成为青岛一张靓丽的种业名片;三倍体牡蛎由青岛前沿海洋种业有限公司培育,具有个头大、生长快等优势,截至目前,该公司2021年度三倍体牡蛎订单已突破10亿片,养殖区域遍布山东、大连、福建、广东、江苏等沿海省市,实现了牡蛎主产区全覆盖。
“海洋种业是‘总部经济’,可以立足青岛,成果转化应瞄准全国全球,完全不必一直盯着本地转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院长包振民如此表示,发展种业是国家“十四五”规划中的关键内容,“打好种子翻身仗”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的战略任务,而海洋种业则是其中重要一环,是保障我国“蓝色粮仓”的关键。海洋种业是青岛的传统优势产业,应立足优势瞄准需求大力发展。
青岛就此给予了“回应”。近日,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召开水产苗种重点项目交流会,强调加快推进水产种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占据我国蓝色种业发展制高点。据青岛市海洋发展局海洋渔业处副处长王亚楠介绍,青岛将发挥科研技术优势,推进现代种苗产业发展, 将我市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水产种苗生产基地。
打造近、远海养殖新模式,打造国际水产品交易和冷链物流基地
除了育种业之外,青岛还在加快探索发展近、远海养殖新模式,推进中国北方(青岛)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项目建设,以提升水产品加工与运输能力。
在近海,青岛大力发展海洋牧场,并致力于海洋牧场与休闲旅游融合发展。截至目前,全市海洋牧场共有23处,总面积12590公顷,其中16处被评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占全国总量1/9。按照“一湾六岛”空间布局,青岛正着重构建“七大海洋牧场集群”,重点开展人工鱼礁、海上平台和岸基配套等海洋牧场建设,逐步打造多业态融合发展模式,计划2022年前建成5处以上配套齐全的现代化新型海洋牧场示范区。
青岛鲁海丰集团、青岛金海富源海洋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升级版海洋牧场已颇具代表性。作为青岛规模最大、产业体系最完善的海洋牧场企业,鲁海丰海洋牧场集海水养殖、休闲垂钓、海洋科普、海上观光、海鲜餐饮等功能于一体,基本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金海富源经十余年发展,现代渔业产业链条已初步形成。除了培育“白玉参”等苗种外,其创办的航铭海钓、蓝誉潜水俱乐部等海洋牧场休闲旅游项目,已成为其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远海,青岛大力建设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同时不断拓展和深化国际合作,发展远洋渔业。试验区自去年8月获批建设以来,目前已进入新阶段。容积是“深蓝1号”3倍的“冷水团1号”网箱预计今年启动建设,由山东海洋冷链总部建造的5350吨超低温金枪鱼冷藏加工船将于今年完成建造并落户西海岸新区。
“截至目前,青岛共批建远洋渔船169艘,其中作业渔船150艘。11家企业与10个国家建立合作项目,远洋渔业作业区域实现除北冰洋以外的其他大洋全覆盖。”王亚楠说,接下来,将稳定我市现有远洋渔业发展规模,并购整合优质远洋捕捞船队,积极推动中鲁公司获批新建2艘金枪鱼围网船,继续深化渔业“走出去”战略。
青岛还在大力推进中国北方(青岛)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项目进展,通过建设万吨级码头岸线和配套设施、远洋渔轮整备基地、冷冻冷藏基地、食品加工综合基地、国际交易中心、物流园区、配套服务区等,构筑海洋文化、海洋餐饮、滨海旅游、海洋教育培训和社会服务等多元化产业,形成水产品拍卖交易、冷链物流、远洋捕捞服务、加工配送等产业链。
“作为招商引资单位,鲁海丰参与该项目的冷库建设。目前,冷库一期库容15万吨,已投入运营;冷库二期库容10万吨,预计7月投入使用;冷库三期库容20万吨,预计2023年建成。届时,将汇集全球水产品、肉类等冷冻食品,成为东北亚最大的交易、集散、中转和仓储中心。” 鲁海丰集团办公室主任汪显刚介绍说,整个项目达产后,将联动精深加工、渔船修造、物资补给等千亿元产业链,极大提升青岛渔业国际整体竞争力,成为半岛乃至全国海洋渔业经济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