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 正文

【青岛财经日报】黄海所“养殖秘笈”让虾蟹“子孙兴旺” 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奠定虾蟹养殖领域国际领跑地位

日期:2020-07-08 09:15    作者:    来源:青岛财经日报     打印    加大 减小

海水池塘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现场验收

日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李健研究员团队领衔完成的“虾蟹多营养层次绿色养殖关键技术与示范”成果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彰显了山东省在推动海洋渔业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项目实施期间,累计示范推广池塘养殖面积30余万亩,实现新增销售额19.7亿元,新增利润6.9亿元;工厂化养殖面积30余万平方米,实现新增销售额9300余万元,新增利润4200余万元。项目选育的“中国对虾‘黄海3号’”新品种和“海水池塘多营养层次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对虾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被农业农村部遴选为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养殖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将增加虾蟹养殖产量,保护野生种质资源;构建节能减排养殖模式,实现养殖污染物资源化利用,生态效益显著;虾蟹养殖的发展还将带动饲料、销售和加工等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渔民增收作出重要贡献。

培育首个水产抗逆新品种

虾蟹池塘养殖面积占全国海水池塘养殖面积70%以上,是海水养殖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传统的虾蟹养殖是以开放水系统、单品种、粗放式管理模式为主,缺乏环境适应能力强的养殖品种、养殖生产效率低、尾水排放超标和病害传播等问题已成为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研发养殖生态环境调控关键技术,创建营养物质高效利用虾蟹绿色养殖模式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生产生态协调”关键所在,也是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

该成果针对现有养殖模式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物质循环利用效率低和抗逆养殖品种缺乏等问题,以中国对虾、凡纳滨对虾、脊尾白虾、日本囊对虾和三疣梭子蟹等我国主养虾蟹类为研究对象,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973计划、863计划和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等课题支持下,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盐城天邦饲料科技有限公司和广东恒兴饲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完成。经过十余年的自主创新和联合攻关,发展了虾蟹养殖学科理论,系统解析了虾蟹养殖生态系统特征,阐明了主要营养物质高效利用途径与效率;揭示了虾蟹生态适应机理,培育出耐氨、氮胁迫能力强的我国第一个水产抗逆新品种——中国对虾“黄海3号”新品种,引领我国虾蟹抗逆良种培育进程;提升了虾蟹养殖健康管理技术,创建了虾蟹池塘多营养层次生态健康养殖和对虾工厂化养殖等绿色生态养殖模式,奠定了我国在虾蟹养殖领域的国际领跑地位。

“以养为主”促渔业转型升级

以养为主的中国渔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海水养殖已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效、优质、生态、健康、安全”是海水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2019年农业农村部等十部委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转变养殖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健康养殖”,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提出了“蓝色增长”理念,该项目构建的虾蟹绿色养殖模式为世界渔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指引下,水产养殖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2019年的水产养殖总产量约6500万吨,占我国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达78%以上,是世界上唯一养殖水产品总量超过捕捞总量的主要渔业国家。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既是落实新发展理念、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举措,也是打赢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举措和优化渔业产业布局、促进渔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转型升级目标将基本实现

据介绍,一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水产养殖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态养殖模式迅速铺开,为保障优质动物蛋白的供给、降低天然水域水生生物资源的利用强度、促进渔业产业兴旺和渔民生活富裕等作出了突出贡献。

预计到2022年,我国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将取得明显进展,生产空间布局得到优化,转型升级目标基本实现,人民群众对优质水产品的需求基本满足,优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基本形成,水产养殖主产区实现尾水达标排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达到550个以上,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达到7000个以上,健康养殖示范县达到50个以上,健康养殖示范面积达到65%以上,产地水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到2035年,水产养殖布局更趋科学合理,养殖生产制度和监管体系健全,养殖尾水全面达标排放,产品优质、产地优美、装备一流、技术先进的养殖生产现代化基本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