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渔业动态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渔业动态 - 正文

东营向海图强 海洋特色产业擦亮"东营牌"

日期:2021-06-25 08:03    作者:    来源:新华网     打印    加大 减小

东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海洋工作,成立由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为主任的海洋发展委员会,设立海洋委办公室,印发实施《海洋强市建设行动方案》,深入推进“海洋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海洋强市被纳入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扎实成效;东营还拥有“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三大世界级资源,河海生态旅游产业优势得天独厚;国家采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海洋石油钻采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个接一个的高层次科研机构相继落地东营,“科技兴海”新高地日益崛起。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海洋之于东营,也是优势和潜力所在。

“围绕海洋强市战略推进,我们近两年确定实施了49项重点工作、总投资404亿元的111个重点项目。”东营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局长王英明说,“正在聚力建设东营港油品及液体化工品特色港口,聚力发展海洋优势产业,聚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打造黄河流域对外开放桥头堡

初夏的东营港,碧空如洗,蓝海汪洋,一艘艘巨轮穿梭往来,马达轰鸣,其中不少挂着异国旗帜,喷着国际知名远洋企业的LOGO。而在港区一突堤南侧,10万吨级液体集装箱专用码头,已获省发改委立项核准和交通运输部港口岸线使用批复,日前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这个项目的建设,对加快完善东营港港口功能、适应腹地集装箱运输需求、发展多式联运、降低运输成本、促进临港产业及相邻区域集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东营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供图

东营市因油而生,因油而兴,油品运输一直是个重要产业。而发展液体集装箱海上运输,在腹地产业、地理区位、港口条件等方面,东营无疑优势突出。

据权威机构发布的调查数据,到2030年,山东省及周边区域液体集装箱运输需求将超过100万标箱。面对如此大的市场潜力,打造江北最大专业液体集装箱集散中心,被确立为东营港的发展目标,油品及液体化工品特色港口是其清晰定位。

特色港口打造,基础设施先行。截至目前,东营港已建成泊位65个,10万吨级进港航道、10万吨级泊位、25万吨级原油进口泊位、10万吨级液体集装箱码头建设加快推进。

与此同时,油品输配管网建设也在提速。已建成连接港口与码头库区的42公里公共管廊架、1970公里各类管道,实现了码头-库区-企业之间全封闭输送化工产品和工业气体。

2020年9月28日10时08分,由中铁三局运输工程分公司机车牵引的载重3300吨煤炭的Q001次列车由东营港站缓缓驶出,向东营大唐电厂进发,标志着东营港疏港铁路正式开通运营。一端连接东营港,途经黄河三角洲综合训练基地、河口区、利津县,一端接轨黄大铁路利津站、德大铁路利津南站,全长114.24公里的东营港疏港铁路是全国最长疏港铁路。

不只有陆路和管道,河海联运也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内容。作为山东省内第一个可实现海河直达运输的水路交通项目,小清河复航工程,东营成为重要的政策受益方,沿河的济南、滨州、淄博等城市,“直挂云帆济沧海”之梦即将过境东营成为现实。早在去年6月,东营段已全线完成主航道疏浚工程,在全省5个承担小清河复航工程地市中,最先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目前,小清河至东营广利港实现连通,为广利港海河联运奠定了坚实基础。

东营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供图

东营与山东省港口集团的战略合作也日益紧密,总投资186亿元的港产城融合项目正有序实施,港产城联动、深度融合发展快速推进。按照“前港后库”“前港后厂”模式建设的东营港物流园区,作为临港物流基地,不但将提升流通效率,也将使物流成本大大降低。

东营港,越来越成为黄河流域重要出海口、省会经济圈主力港,黄河流域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海洋渔业“跨界”融合

在东营市垦利区永安镇,矗立着一只数米高的巨型大闸蟹雕塑,其名“敢为天下先”,而它的身后,便是黄河口大闸蟹产业园,当地也被称为“中国大闸蟹之乡”。

黄河入海口,生态新湿地,给大闸蟹提供了优良的生长环境。东营地区的大闸蟹养殖始于上世纪90年代,养殖模式以一家一户的粗放式养殖为主,成蟹规格小、经济效益低,近年来当地出台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制定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引进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健康发展。同时,营销模式也由初级销售向品牌打造方式转变,“洗澡蟹”局面得以改变。而且,他们建起了黄河口大闸蟹产业技术研究院,经营模式由单纯一产转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去年,标准化养殖基地亩产超过200斤,亩产值1万元左右。如今,黄河口大闸蟹精养面积突破8万亩,品牌价值达到26.12亿元,入选中国最具影响力水产品区域公共品牌。

东营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供图

推动海洋渔业转型升级,东营市确立的目标是打造环渤海现代特色渔业强市,设立了海洋渔业产业基金,传统渔业养殖向品牌化提升、水产品向深加工发展。2020年,全市实现水产品总产量48.2万吨、总产值83.69亿元,同比增长9.97%和9.6%,增速均居全省首位。同时,发展壮大水产种业,全市育苗水体达到60万立方米,年繁育各类优质苗种80亿单位。包括黄河口大闸蟹、海参、对虾、贝类等名优水产品在内,形成了总规模70亿元的黄河口特色优质水产品产业集群。其中,工厂化对虾养殖面积33万平方米,单位水体最高产量突破25公斤,创北方地区工厂化养虾单产新高。

现代化海洋牧场,是东营市特色优质水产品产业的一个响亮品牌。在黄蓝交界处、茫茫水面上,有一座海上平台,登临其上,不但可以观赏黄蓝交汇,平台四周还与一片压浪浮式平台和深水网箱相连,垂钓体验、赶海拾贝、潜水体验等功能皆具,俨然一座海上田园综合体。

原来,黄河入海口海域滩涂面积广阔,水生生物资源丰富,适宜发展底播型海洋牧场,康华科技公司打造出了此处集海洋科研、苗种培育、网箱立体养殖、贝类净化、海洋产品深加工、观光旅游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性海洋牧场。2020年,荣膺黄河三角洲海域首家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东营的海洋渔业,已经不再单纯围绕“渔”字做文章。出东营市区一路向北,一座写有“渔光小镇”的巨石立在路边。放眼望去,占地4200亩的太阳能发电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群群海鸟在空中盘旋,而那些太阳能板的底部全部是整齐划一的鱼塘,目前正在进行护坡整理,也有的鱼塘已经灌上了海水,碧水荡漾,波光粼粼——这里是通威东营渔光一体生态园,他们将渔业、光伏、旅游跨界整合。

“这种‘渔光一体’新模式,既解决了中国作为全世界水产品生产大国的渔业现代化升级换代问题,又实现了分布式光伏发电场地的复合利用,还将实现垂钓等休闲观光功能。”通威新能源山东区开发经理赖强告诉记者:“项目总投资10亿元,主要建设20个现代化智能鱼塘、养殖水面上200MW光伏发电阵列、220KV升压站综合楼,布局智慧渔业、光伏发电、休闲观光三个功能区,今年已经并网发电,等明年放养鱼苗后,真正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擦亮海洋特色优势产业品牌

海洋渔业资源丰富,人们得以“靠海吃海”,然而在东营,更妙的“吃法”,是培育和开发价值更高的涉海产业。其中,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河海旅游,是最具东营特色的代表性产业清单。

5月底,历时32天完成98项测试后,由东营威飞海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套浅水水下采油树海试成功。至此,我国海洋油气开发关键核心装备国产化实现了重要跨越。

水下采油树是海上油气田生产的核心设备,长期以来,被少数西方石油公司垄断,我国每年都要在采购该系统上花费高昂的费用。威飞海洋装备制造公司与中海油联合攻关,建立三个全球同行业领先的海洋技术及装备研发中心,汇聚全球流体控制领域技术人才百余名,专注油气能源海洋及水下系列化智能装备技术研发,首台国产海洋水下生产装备交付海试,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有利于保护海洋信息数据、维护国家海洋战略安全。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东营市海洋强市专班工作人员说,突出创新引领是东营市的一条重要经验,以此推动了海工装备制造业提档升级。东营市坚持高端化、智能化、品牌化,组建了海工装备产业联盟,深化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国内外大企业集团及知名高校院所的合作,加强海洋油气装备、非常规油气装备、智能油气能源装备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高端大型成套产品研发,培育规模以上海工装备企业97家,形成了涵盖海洋油气开采各环节的关键装备制造体系。

东营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供图

东营海洋新能源产业方面,除了通威“渔光一体”之外,还有大批项目可圈可点。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中海油千万吨原油储备基地已开工建设,中海油垦利油田成为我国石油勘探开发领域首个混合所有制项目,投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26亿元、税收75亿元,年内垦利16-1油田即将建成投产。

目前,我国用于海水淡化的纳滤和反渗透复合膜市场被国外几家企业垄断,九章膜公司依托中科院系统高端实验平台,搭建设计开发、工艺控制、检测试验等高效专业化平台,攻克了膜技术化学配方,研发的产品已通过国家权威检测。九章膜公司反渗透模片设计年生产能力330万平方米,是山东省唯一一家实现反渗透膜元件产业化的高科技企业。

甲壳素是一种从海洋甲壳类动物的壳中提取出来的多糖物质,它既是手术缝合线、止血和伤口被覆材料、药物运送的载体,又是食品增稠、稳定、增香的添加剂,还可用于定发、护肤、润湿的化妆品,也能当作防癌、止泻、吸附人体重金属的保健品,号称“第六生命要素”。东营市引导支持现有医药企业精准对按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中国海洋大学等涉海医药科研机构,开展科技攻关、成果转化,5个产品获国家专利,日前,陆海蓝圣公司年产5000万粒壳聚糖、氨糖、壳寡糖系列产品项目已完成生产线验收,进入中试生产阶段,以此为代表的东营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