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渔业动态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渔业动态 - 正文

海洋牧场建设要做好生态大文章

日期:2019-06-13 14:51    作者:    来源:中国渔业报     打印    加大 减小

5月5日,第二届黄河三角洲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业、人才融合高层次人才对接会在山东东营召开。会议间隙,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杨红生研究员接受了相关媒体的专访,就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解答。

国外海洋牧场建设特点

问:请介绍一下国际上海洋牧场的发展情况。

杨红生:美国早在1968年就提出了海洋牧场的概念,也是海洋牧场建设最有特色的国家之一。其建设方式是环境调查和评估后,投放大型鱼礁。鱼礁主要是报废的商船、退役的军舰和航母,主要作用是集鱼、营造海底景观,以发展游钓和潜水观光。观光和游钓在美国很受欢迎,收益不菲。目前,美国有大约1亿人拥有游钓执照,海洋牧场创造的综合经济效益超过500亿美元。

日本从1971年提出海洋牧场构想,实施方式也是投放鱼礁。一种是增殖鱼礁,主要用于增殖藻类和恋礁性鱼类;另一种是浮式鱼礁,主要功能是集鱼。日本也发展休闲游钓,由于鱼礁群内鱼群密度较大且大多位于近海,省油、省时,可获得非常新鲜的渔获物,所以很受欢迎。据称一个鱼礁群每年可以获得280多万元的利润。

韩国1994年开始建设海洋牧场,做法跟我国有点相似。不同的是,其海洋牧场是在韩国国立水产科学研究院统一主导下进行的,建设效果非常明显,牧场海区资源增加8倍,渔民人均收入达到23万元。

总体来说,世界海洋牧场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比如,美国有一个很宏大的计划,要在外海大规模建设海洋牧场,将整个大陆架打造成海洋牧场。

我国海洋牧场发展历程

问:我国海洋牧场的发展现状如何?

杨红生:我国的海洋农牧化概念提出较早,曾呈奎院士等人在1965年就提出对海洋实行农牧化管理。我国海洋牧场发展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人工鱼礁,二是人工鱼礁加增殖放流,三是海洋牧场。目前,全国已建成海洋牧场233个。其中,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86个,绝大多数采用的是人工鱼礁加增殖放流的管理模式。

需要强调的是,我国现代化海洋牧场不同于传统的海水养殖,也不同于单纯的人工鱼礁,而是一次认识上的跨越,强调生态系统恢复,其原动力是自然生产力,而不是人类施加的外力。

不能单纯追求短期经济效益

问:美日韩的海洋牧场跟我国的有何不同?杨红生:最大的不同是生物资源禀赋和现状不同。美国和日本的渔业资源非常丰富,所以他们的海洋牧场是集鱼和增殖。而我国已经面临无鱼可集的窘境。其次,生态环境条件不同。这些国家的海洋环境,海藻床、海草床、牡蛎礁或珊瑚礁都保存得比较好,而我国近海这些几乎到了荡然无存的地步,海洋生物繁衍生息的基本条件受到毁坏。再次,目标和效果也不同。美日韩的海洋牧场强调的是增加捕捞量,而我国更需要兼顾修复生态环境和增加渔业资源量的功能。

问:您讲到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海洋生态环境条件不同,提到海藻床、海草床、牡蛎礁、珊瑚礁,它们在海洋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是什么?

杨红生:概括地讲,它们都是近海生态系统的基石,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关键。没有它们,海底将变成一片荒漠,海洋将成为一片死海。反之,海洋会生机勃勃。

在海洋牧场生态系统中,主要有两条食物链,一是以浮游生物为基础形成的食物链,二是大型藻类、海草为基础形成的食物链。当然,这两条食物链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不同的海域有各自的特点。

问:这些年,我国的一些海域频繁发生赤潮、绿潮等现象,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杨红生:其实跟两个食物链都有关系。近年来,由于我国近海海藻床、海草床、牡蛎礁和珊瑚礁遭到严重破坏,陆源输入量增加,近海营养盐存量难减,加之过度捕捞导致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大型肉食性鱼类资源下降,营养盐只能在更低的食物链传递,造成食物链中处于底层的浮游生物、藻类过量繁殖,导致赤潮、绿潮灾难性暴发。

建设海洋牧场就要建立健康的生态系统

问:增殖放流能解决哪些问题?

杨红生:首先是放流的量很小,难以真正有效地补充自然生物资源。其次,全世界放流的生物有180种,平均回捕率只有8%。我国则更少,据估计只有3%~5%,经济上不合算。再次是有基因污染风险,不合理的放流会导致养殖群体对自然群体形成基因污染。

问:有没有既能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又能推进海洋渔业发展的方法呢?

杨红生:当然可以做到。但我首先要说明的是,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和发展海洋渔业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一种因果关系。只有优先改善海洋尤其是近海的生态环境,才能实现渔业资源的增加。

这种方法和途径就是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海洋牧场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充分利用自然生产力,运用现代工程技术和管理模式,通过生境修复和人工增殖,在适宜海域构建的兼具环境保护、资源养护和渔业持续产出功能的生态系统。简明地讲,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就要建立健康的生态系统。

贝藻礁生态系统是渤海生态修复的关键

问:国际上有成功的经验吗?

杨红生:美国的切萨比克湾牡蛎礁恢复工程就是生态修复的成功案例之一。切萨比克湾类似于我国渤海湾,是美国最大的内海海湾,位于美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曾经由于牡蛎礁遭到破坏而出现生态危机。美国联邦政府于1983年签署《切萨比克湾协议》,且于1987年和2000年进行修正,确立其修复目的为“帮助恢复一个已经退化损伤的生态系统项目”。后来,美国相关各州和联邦政府一些部门成立专门机构,做了大量深入的科研,找到的方法是修复牡蛎礁和重建海藻床。付诸实施后,全民参与,生活在海湾周围的人每年要交一定的生态修复费用。初步评价发现,水质平均状况已经达到了净水标准的34%,构成了健康食物网的基础,实现了海蓝水清,鱼虾繁盛。

韩国也有类似的做法,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韩国把这种模式叫“海底森林”,就是由海藻、海草形成的海底森林。目前,该国正在日本海、对马海峡等区域实施这一计划。预计到2030年建成35000公顷的海底森林,目的是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增加鱼类繁育能力。依照这一计划,到2030年,韩国的渔业产量将由目前的860万吨,增加到1100万吨。

问:切萨比克湾有多大?

杨红生:有1.1万平方公里,和我国渤海湾面积差不多。切萨比克湾的实践证明,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是可以通过人类干预得到修复的。

问:牡蛎礁和海藻床有那么神奇的生态作用?

杨红生:是的。牡蛎礁同珊瑚礁一样,具有净化海水的重要作用,也是食物链的关键一环。牡蛎是滤食性贝类,研究表明,一只牡蛎一小时就能过滤8升海水。巧的是,我们的渤海也是一个适宜牡蛎繁衍的海区,近年的地质调查和考古证明,在渤海湾地区,存在着50个巨大的古牡蛎山,最近又发现了一个规模巨大的现代牡蛎礁。国内外相关实践经验证明,修复渤海生态是完全可能的。

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意义重大

问: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明确“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强调“推进海洋牧场建设”,说明党中央、国务院都非常重视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其现实意义是什么?

杨红生: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是由我国的国情、海情决定的,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海洋人的重大使命。

近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欠账太多。在海洋环境方面,海湾是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在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44个海湾中,20个海湾四季均出现劣四类海水水质。同时,50%以上滨海湿地已经丧失。

我国提出“要坚持陆海统筹”,但由于体制、机制或文化等因素,导致我们很难做到真正的陆海统筹,陆源污染通过河流、排污口及大气沉降最后都到了海里。

在渔业资源方面,我国四大海域渔业总产量是1600万吨/年,原则可捕捞量是800万吨/年,但现在的捕捞量却是1000万吨/年。过度捕捞带来的严重后果是资源衰退,尤其是食物链较高级的鱼类资源严重衰退。更严重的是,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也就是所谓的“三场一通道”被严重破坏了。“怎么恢复种群”,实际上变成了“怎么创造种群繁衍生息条件”。

近年来,为实现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国家有关部门采取了一些有力的措施,比如休渔制度等,收到了一定效果,却仍然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局面。

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构建健康的海洋生态系统,追求的目标既不是单纯的渔业产出,也不是单纯的环境修复,而是一箭双雕、一举多得的环境保护、资源修复和渔业持续产出的综合效益。

现代化海洋牧场要与自然共建

问: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根本出路在哪里?

杨红生:理念现代化尤为重要,是构建现代海洋牧场的关键。古人讲,道法自然。外国人叫“与自然共建”。现代化海洋牧场理念上就是强调道法自然、师法自然,只有融入大自然,才能建设好现代化海洋牧场。

先进理念的引领是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关键。现代化海洋牧场理念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是以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科学构建适宜的生态系统,提升海域自净能力和承载力。第二层是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依托健康的生态系统,提高海洋渔业产量,发展海洋休闲渔业,吸纳失业渔民实现再就业。第三层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生物资源的自我补充,精准捕捞,持续获得经济效益,最终实现人海和谐、生态优先、陆海统筹、功能多元的目标,实现科学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统一。

如何道法自然?首先要了解自然,也就是夯实基础研究。应该承认,我们在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方面基础研究还不到位。每片海域都不一样,不是所有海域都可以建海洋牧场,物理海洋、地质、生态等问题研究都要认真对待。

问:除了要实现理念突破,在实际操作中,还要实现哪些突破?

杨红生:除了理念现代化,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还必须强调技术现代化、装备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要立足创新,努力实现4个突破。一是理论的突破,从海洋农牧化到海洋牧场,再到现代化海洋牧场,从定义到内涵,再到方法体系,都需要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其次是装备的突破。例如人工鱼礁,过去基本上都是参照和学习日本、韩国。日韩的特点都是以集鱼礁为主,增鱼礁为辅,而我国北方海域适合牡蛎礁、海藻床、海草床的建设,南方则适合珊瑚礁建设,反映在装备上也不可能一样。三是要在承载力评价上下功夫,一个海区能产出多少蛋白质,要搞清承载力,要建标准。四是要搞好监测系统,主要是掌握水下情况,做到可视、可测、可预报、可识别。

同时,现在国内海洋牧场普遍规模太小,平均每个不到4平方公里。没有规模效应,就无法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条件好的河口是否可以整体建一个大的海洋牧场?一个海湾,只要符合条件,可不可以整个拿出来建一个大的海洋牧场?这都是需要突破的。

可借鉴的“祥云湾模式”

问:国内有没有海洋牧场建设的成功案例?

杨红生:我国南北海域都有成功的案例。比如祥云湾海洋牧场就是成功的范例之一,我们称之为“祥云湾模式”。创造这种模式的是一个叫唐山海洋牧场实业有限公司的民营企业。该公司从2002年开始进行探索,初期也走了不少弯路,虽然规模还不够大,但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化理念、工程技术、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体系,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这种模式的内涵是以先进的文化理念为先导,以现代海洋工程技术为依托,构建贝藻礁生态系统,实现生态效益突出、社会效益良好、经济效益可持续的新型海洋经济模式。它既不是传统的海水增养殖,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工鱼礁,而是依据我国国情、海情,通过构建贝藻礁生态系统,不投饵,无边界,利用自然生产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海洋业态。其核心是贝藻礁生态系统,“贝礁”是指牡蛎礁,“藻礁”是指海藻(草)床。

问:“祥云湾模式”对我国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有何意义?

杨红生:首先,祥云湾海洋牧场位于渤海湾。如前面所说,渤海湾是一个非常适宜牡蛎礁形成的海湾,而牡蛎礁是改善海洋环境、优化海洋生态的关键环节。所以,祥云湾海洋牧场的选址是科学的。其次,祥云湾海洋牧场的工程技术方面具有创新性。它选择的是先投鱼礁,接着野生牡蛎苗和海藻附着,最后形成贝藻礁生态系统的技术路线。不同的礁体,如岩石礁、水泥礁、钢筋礁、旧船礁等,哪种礁牡蛎附着最快、海藻生长最好,人工礁体如何组合才能在短时间内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如何处理礁体组合与海流的关系才能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等等,祥云湾海洋牧场都探索出了一套解决方案。

“祥云湾模式”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具借鉴和学习价值的是其先进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与自然共建。建设海洋牧场不能急功近利,祥云湾海洋牧场的实践证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可以同步提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