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渔业动态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渔业动态 - 正文

蓝色经济,青岛在行动(上)

日期:2010-09-03 00:00    作者:黄海水产研究所    来源:     打印    加大 减小

海洋是一首蓝色的歌。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实业计划自序》中提到,如果海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孙中山还说:“昔日之地中海问题,大西洋问题,我可付诸不知不问也,惟今后之太平洋问题,则实关于我中华民族之生存,中华国家之命运者也。”

这是孙中山为国人编织的“蓝色之梦”。

岁月走过了90个春秋。今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山东考察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这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谋远虑的重大部署,是山东面向世界、服务全国、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重大机遇。

刚刚在青岛举办的蓝色经济发展国际高峰论坛,向人们传递了一个信号——山东在行动!青岛在行动!

“蓝色经济”意味着什么?

一部人类近代史,就是一部蓝色文明史,就是一部从陆地走向海洋、从黄色走向蓝色、从蔚蓝走向深蓝的历史。

谁拥有海洋,谁就拥有未来。作为地球上最大的“资源宝库”,浩瀚的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71%。海洋生产力的竞争,上升为21世纪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海洋生产力的开发,上升为21世纪沿海国家的战略选择。一股向海洋要食物、要资源、要财富的“蓝色革命”浪潮席卷全球。

蓝色,和海洋有关,意味着海陆一体化,生态和环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展望未来,蓝色经济开发在全国经济布局中的地位将会越来越重要。

蓝色经济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又是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它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保护生态环境核心理念的一种新的蓝色发展理念,它像蓝色那样透明、健康、广阔。蓝色经济以海洋为特色,但又不局限于海洋经济,它所强调的是人、海洋、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其基本特征是:依托海洋,海陆统筹,高端产业聚集,生态文明,科技先导。

蓝色代表着希望,更蕴育着持久的生命力。依托浩瀚的海洋,蓝色经济显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从前,提到蓝色经济,让人们联想到的是渔盐之利、舟楫之便。而今,人们重新面向大海,现代蓝色经济已经成长为一个立体的产业集群,是一个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需要多产业、多学科、多领域通力打造的新兴经济群。

放眼世界,沿海众多国家和地区,纷纷把发展的战略目光投向海洋,蓝色经济作为新经济形态不断引领着科技创新的前沿,促进着经济社会发展。美国政府认为,开发海洋科技和开发利用海洋比开发宇宙空间更重要。

纵观国内,一个海洋大国正摆正船头向海洋强国全速开进。北望京津冀辽,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工业区、辽宁“五点一线”建设态势强劲;南眺闽粤桂,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蓄势待发。从北向南,沿海各省,着力抢占海洋经济发展制高点。

回望山东半岛,她因海而生、依海而存、靠海而兴。她是我国最大的半岛,滨临日韩,具有明显的海洋区位、资源、科技、开放四大优势,蓝色经济能否走在全国前面,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山东能否在新一轮区域经济竞争中占得先机。

挑战与机遇并存。处于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南北夹击”之中,山东的路径在哪里?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海洋是山东的最大优势。山东是一个海陆复合区域,拥有3100多公里的海岸线,海域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几乎和陆地相当。

同时,具有海洋科技城之称的青岛有着占全国1/3的海洋科技人才。上世纪90年代,山东省已开始实施“海上山东”建设,历经十余年,已形成了一定的海洋产业基础。

基于此,山东省委、省政府以国际视野和全局胸怀,对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成立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领导小组,制订了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基本要求、目标任务和重点措施,坚持科学谋划、海陆统筹、创新驱动、改革推动、开放带动,以省内沿海7市为前沿,以全省资源要素为依托,以海带陆、以陆促海、内外联动,建设我国海洋科技教育中心、海洋优势产业聚集区、海滨国际旅游目的地、宜居城市群和海洋生态示范区,形成连接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沟通黄河流域广大腹地,面向东北亚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增长极。

山东各地、各部门抢抓机遇,齐心奏响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物流业、海洋高端制造业、海洋新兴产业、临港特色产业、海洋文化旅游业、建设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保护海洋生态等八大“蓝色乐章”,打造蓝色经济品牌。

像耕种陆地一样耕种海洋。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是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以辩证思维谋划全盘,创新发展思路,做好海洋与陆地相结合、科教与产业高度融合、“东引”与“西拓”相结合、经济与文化相结合、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等六篇“结合”文章,为蓝色经济插上腾飞翅膀。

8月11日,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山东省省长姜大明双双出席在青岛举办的蓝色经济发展国际高峰论坛,向与会的国家12个部委官员和国内外专家介绍山东发展蓝色经济的战略构想。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在论坛上指出,要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的示范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对外开放前沿,连接长三角和京津冀,辐射黄河流域开放开发的又一重要增长极”。

8月17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编制正式启动。按照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作出了这样的战略定位: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经济引擎、环渤海经济圈南部隆起带、贯通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经济区的枢纽、中日韩自由贸易先行区。到2020年,建成产业发达、优势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相关规划10月底前形成初稿。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将成为山东经济谋求新飞跃的强大蓝色引擎。那么,青岛的角色是什么?

“蓝色”龙头的神圣使命

夏秋之交,青岛被“蓝色”装点得更加迷人。胶州湾像一件宽幅的蓝色霓裳,华美壮观。

海洋是青岛的禀赋。海洋造就了青岛山海城浑然一体,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交相辉映的城市风格;海洋孕育了青岛的港口经济、海洋经济、旅游经济;海洋托起了海尔、海信、青啤为代表的一大批驰名海内外的青岛品牌;海洋赋予了青岛人民开放创新、诚信和谐、文明向上的宽放胸怀。

从百余年前的一个小渔村发展到今天,青岛的巨变与辉煌有目共睹,但青岛的下一个百年应怎么发展?

市委、市政府对青岛的战略布局重新审视——“环湾保护、拥湾发展”使青岛昔日破落的老城区,正成为胶州湾畔全新的生活岸线、经济岸线、生态岸线,成为青岛蓝色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强力推动青岛更好地融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一宏大的区域发展战略之中,机遇千载难逢。

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阎启俊明确提出,青岛要在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走在前面,当好龙头。青岛市长夏耕说,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对青岛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机遇,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新坐标。

引人自豪的是青岛蓝色经济一直走在全国前面。青岛以中国第一海洋科技城为荣,绵延73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得天独厚的资源、产业和科技优势为青岛建设蓝色经济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青岛已经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蓝色经济产业体系,形成了临港石化产业、造船、海洋工程等临港产业集群。“九五”以来,青岛海洋经济保持年均20%的增速。2008年全市海洋产业产值1450亿元,完成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55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2%。

青岛海洋科技优势明显。作为我国重要的海洋科研教育中心,青岛海洋科研与教学机构占全国的1/4,高级海洋专业技术人才占全国的40%,涉海领域两院院士占全国的80%左右。28个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机构,2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十五”以来,分别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和973计划中55%、91%的海洋科研项目,荣获国家海洋创新成果奖占全国的一半。

蓝海耕耘,再造百年青岛的新时代。青岛市委第68次常委(扩大)会议和十届六次全会决定“制定海洋经济总体发展规划、率先建成蓝色经济区”。为此青岛专门成立了“蓝色经济发展办公室”,负责相关部门的协调和规划起草工作。而在更高层次,青岛市成立了三个专家委员会——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带规划委员会、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带规划工作推进协调委员会和蓝色经济区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其中,规划建设委和推进协调委主任分别由市委书记阎启俊、市长夏耕出任,专家咨询委则聘请国内9名著名海洋专家出任主任和副主任。

“三委一办”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起草完成了《关于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蓝色经济区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和《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总体规划(2009—2015)》框架初稿,提出把青岛建设成为中国蓝色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集聚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构筑“一带、五区、多支撑点”的蓝色经济总体布局的思路。

万顷黄海喜逢春。一个蓝色的青岛,正加大马力做足“蓝色”文章,在建设蓝色经济区大潮中抢得先机,昂起龙头!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