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规模大、产量大是我国海水养殖业的突出特点,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日前举行的以“可持续海水养殖与提高产出质量的科学问题”为主题的第340次香山科学会议上,与会专家指出,实现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需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理论技术体系。
会议执行主席、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唐启升研究员、王清印研究员在题为《海水养殖的可持续产出与提高产出质量的科学问题》的主题评述报告中介绍,海水养殖业在我国海洋渔业乃至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2007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747.5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达到了1307.3万吨。30年来全国海水养殖总产量增加了29倍。进入21世纪,从“养捕兼举”到“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促进了我国海水养殖业朝着多品种、多模式、工厂化和集约化方向快速发展,确立了世界第一海水养殖大国的地位。
随着世界发达国家的战略重点转向海洋,海洋产业已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海水增养殖业已成为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美国计划大力发展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深水养殖,以生产更多的海产品。日本的《海洋基本法》指出要“保持日本在水产业上的传统优势”。欧盟“共同渔业政策绿皮书”突出可持续自给的目标。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决定了对优质蛋白的需求不断增长。预计2020年我国对海洋食物的需求将达到每年4000万吨。由于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现象日益加剧,海洋食物来源将更大比例地诉求于海水养殖。据保守测算,从海水养殖获得的产量需求将达到每年2500万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已将“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明确指出要优先发展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技术。
会议执行主席、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林浩然教授和何建国教授在题为《海水养殖生态操纵与病害防控的科学问题》的主题评述报告中指出,我国海水养殖病害问题突出,病原种类众多、暴发流行严重,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病等合并感染时常发生,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直接和间接影响养殖产品安全,成为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未来我国渔业产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海水养殖的生态操纵和病害防控是决定海水养殖业产量提高和产出质量安全的两个重要的科学问题。
与会专家指出,多年来对养殖产量的增长强调有余,而对发展的可持续性与提高产出质量关注不足,产业发展已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成为制约海水养殖产业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一是养殖良种覆盖率低,主要养殖生物种质衰退现象突出;二是局部水域滩涂过度开发,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病害发生频繁,比较效益下降,抗风险能力弱;三是养殖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养殖环境的治理和污染防控形势堪忧,药残问题时有发生;四是鱼虾类养殖业对鱼粉资源的依赖性强,缺乏替代产品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对虾养殖为例,我国对虾养殖年产量目前已超过100万吨,但利润空间也降到了最低,养虾专业户增产不增收的事例俯拾皆是。2006年多宝鱼事件更是给水产养殖业界带来了深刻的教训。面对国内需求不断增长和国际挑战日益严峻的形势,专家指出,海水养殖业的未来发展决不能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走简单扩大规模的老路。解决“如何保证规模化生产”和“如何实现可持续产出”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麦康森教授在题为《海水养殖营养调控的科学问题》的主题评述报告中说,与水产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水产动物营养研究和饲料研制水平以及思想观念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问题包括基础研究不足,营养需要数据库不精确不完善,饲料主要添加剂仍然依赖于进口,蛋白源,尤其是高品质的动物蛋白源严重缺乏,养殖产品品质、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形势严峻。麦康森认为,海水养殖的营养操纵应以养殖对象的繁殖、生长、健康、行为、质量以及养殖环境友好为目标,实现营养调控精准化,为可持续养殖业提供高效、优质的饲料物质基础。
可持续性指的是养殖活动不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可保证产业的持续发展以及后代利用资源的可持续性;质量包括产品生产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着眼点是养殖产品的质量。
国际上近年来围绕水产养殖发展可持续性问题,从遗传改良、饲料营养、生态保护、病害控制、产品质量安全等多层面开展系统研究,形成了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从科学技术层面分析国际上的发展动态和趋势,支撑未来海水养殖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也正在逐步形成。王清印说,遗传操纵、生态操纵、营养操纵理论上的突破,可望为解决海水养殖产业不断发展与养殖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寻求理想的科学途径,为构建现代可持续海水养殖技术体系提供科学思路和突破点。
会议执行主席、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徐洵研究员和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章晓波教授在题为《海水养殖中的生物技术》的主题评述报告中介绍说,生物技术为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蛋白质重组表达技术、基因组和基因组学、疫苗、转基因技术等主要技术平台得到应用。海水养殖中的生物技术包括两个最基本的方面,一是蛋白质的作用,二是核酸的作用,这两个问题贯穿于海水养殖的良种选育、病害防治、饲料利用等方面。生物技术在海水养殖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利用生物技术可有效地解决海水养殖中的理论问题和进行实际应用。
与会专家认为,今后一个时期与我国海水养殖发展有关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大力发展生态系统水平的海水养殖业;二是加强各相关学科的综合协调机制,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的进步,为各相关学科乃至不同层次的研究在分子水平上找到了结合点;三是提高研究工作的系统性和精准性,要强调单种类研究的地位和作用,选择有代表性的水产生物种类,做深做细,以推动养殖产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与会专家认为,海水养殖科学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应以推动学科进步为出发点,针对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国家需求,以保障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产出和提高产出质量为最终目标。
多年来,我国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对养殖系统的高效产出强调有余,而对可持续性和产出质量重视不足,这是产业发展中出现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海水养殖相关的研究工作,必须针对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和保障产出质量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的海水健康养殖体系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关键科学问题包括:一是优良性状的遗传基础及改良途径;二是饲料要素的代谢基础及调控机理;三是养殖系统中微生物和微小生物类群的生态功能及作用机理;四是养殖投入品作用机制及其对环境和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五是浅海复合养殖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生态调控机制。
与会专家指出,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巨大的社会需求和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在学习和吸纳发达国家先进技术与理念的同时,还必须面对我国海水养殖产业规模大、保障足够的市场供给是产业发展第一要务的突出特点,这也是我们发展海水养殖业的基本策略和技术途径不同于许多发达国家的重要特征。从保障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产出和提高产出质量这一关键问题入手,系统地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从根本上摆脱依靠扩大规模和大量投入来提高养殖产量的被动态势,构建支撑我国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