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法箴院士生平简介

无党派人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海水养殖学家,第七至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名誉所长赵法箴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2月26日12时38分在青岛逝世,享年90岁。

赵法箴,汉族,1935年5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州市,1958年8月毕业于山东大学水产系,同年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工作。生前任全国海洋资源研究开发保护专家组成员,国家海洋高技术专项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家顾问组专家,农业部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海水养殖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水产学会顾问,青岛市第八届人大代表,山东省第五届人大代表,第七到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一、筚路蓝缕,开创先河: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突破(1959 - 1980)

(一)人工育苗的首次突破

1959年,赵法箴与团队经过不懈努力,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批人工虾苗,实现了对虾人工孵化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在这个过程中,他不畏酷暑严寒,徒步跋涉十几里泥泞的滩涂采集亲虾。在简陋的实验条件下,他日夜坚守,仔细观察幼体发育情况,最终总结出“种、水、饵、管”四大育苗关键技术。这一成果为后续的对虾养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石。

(二)破除质疑,推广养殖技术

20世纪60年代,渔民们对人工养殖对虾存在诸多疑虑。为了推广对虾人工养殖技术,赵法箴带领团队在日照石臼所等地开展示范试验。他们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攻克了精养高产难题。在1.2亩的试验池中,他们创下了亩产551公斤的优异纪录,并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对虾养殖工艺。此后,通过举办现场会、开展技术培训等方式,他推动山东沿海地区率先形成了规模化的对虾养殖产业。到70年代初,山东省的对虾养殖面积超过了万亩。

(三)扎根一线的科研精神

为了更好地推广对虾养殖技术,赵法箴常常徒步百余里走访各个养殖场。无论风雨如何,他都会按时巡查虾池。他曾表示:“科研不能只局限于实验室,必须与生产一线紧密结合。”这种“把论文写在大海上”的科研作风,成为了他毕生坚守的信条。

二、科技报国,勇攀高峰:奠定世界养虾大国地位(1981 - 2000)

(一)全人工育苗体系的建立

20世纪80年代,赵法箴主持了国家攻关项目“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他带领团队不断创新和改进技术,最终创立了高效、稳定的工业化育苗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实现了对虾苗种的规模化生产,使我国对虾产量跃居全球首位,被誉为“第二次海水养殖浪潮”的核心推动力。

(二)产业升级与品种创新

赵法箴指导团队开展对虾品种选育工作,成功培育出我国首个海水养殖动物新品种“中国对虾黄海1号”,填补了我国在海水养殖动物选择育种领域的空白。该品种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等优点,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5万亩,产值逾10亿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对虾养殖产业从注重产量到注重质量的跨越。

(三)国际视野与学术引领

赵法箴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他曾赴新西兰参与对虾养殖合作项目,将中国的对虾养殖经验推向了世界。同时,他发表的多篇学术论文系统地阐述了对虾发育生物学规律,这些论文成为了行业内的经典文献,为全球水产养殖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老骥伏枥,薪火相传:晚年奉献与精神传承(2001 - 2025)

即便年逾古稀,赵法箴仍然活跃在科研一线。他主持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积极推动对虾养殖“二次创业”,为我国对虾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在担任黄海水产研究所名誉所长期间,他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培养了大批青年人才。如今,这些人才中的许多人已成为水产领域的中流砥柱。

1995年,赵法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此后,他相继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光华工程科技奖、中华农业英才奖等殊荣。2016年,他被授予“终身奉献海洋”纪念奖章。面对众多赞誉,他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他表示:“我所做的一切,只为让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直至弥留之际,赵法箴院士仍然心系对虾种质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他常说:“海洋是人类的未来,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这片蓝。”

四、沧海耕牧,精神永存:赵法箴院士的人格风范

赵法箴同志用一生诠释了伟大的科学家精神。他怀有赤子之心,少年时期便立志“向海图强”,并毕生践行科技报国的理想;他具有创新之志,从对虾人工育苗到品种选育,始终引领着我国对虾养殖技术的变革;他拥有奉献之魂,六十年如一日扎根滩涂,将科研成果无私地惠及千万渔民;他具备师者之德,甘为人梯,培养了三代水产人才梯队。

赵法箴院士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培育的虾苗仍在渤海湾茁壮成长,他制定的技术标准仍在广泛应用,他倡导的“生态优先”理念仍指引着我国水产养殖产业不断前行。他的精神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投身于水产科研事业。

未来,我们应进一步深入研究赵法箴院士所留下的科研成果,不断挖掘其潜在价值。同时,要加强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水产养殖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我们还应注重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水产科研人才,为我国水产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我们继承赵法箴院士的遗志,以“耕海牧渔”的豪情,续写中国水产事业的新篇章。

赵法箴院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