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记忆——老科学家的爱国情怀

日期:2015-09-07 20:34    作者:    来源:     打印    加大 减小


今天的抗战记忆,我们来认识一位世界著名海洋生态学家、水产学家和教育家--朱树屏,他生前曾担任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代的水产科技人才。近几年,朱树屏的后人系统整理了他的日记、照片和来往书信等遗物,发现年轻时的朱树屏虽然身在国外求学,却一直心系祖国的抗战事业。今天我们就通过这些珍贵的史料,来感受一位科学家的拳拳爱国之心。

位于金口二路13号的这栋三层德式小楼就是朱树屏的故居,院内有一松一柏,已经长得和楼顶一样高了。

这栋小楼,是朱树屏当时来青岛工作时,童第周帮他全家租的住处。朱树屏1907年出生于山东昌邑县北孟乡,家里的茅草屋前也有一颗大槐树。因为当时的生活非常贫困,朱树屏童年的时候,经常靠吃槐花充饥。

朱树屏的求学之路虽然开始的极端艰难,却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各科成绩均为年级第一,这位寒门学子毕业后的前途似乎一片光明,然而就在1928年毕业前夕,日寇的炮火打进校园,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爆发了。战乱中,朱树屏立志科学救国,1933年,他考入了南京中央大学,毕业后又考入中央研究院。他的浮游生物研究刚刚起步时,恰逢日本全面侵华,南京沦陷,朱树屏只得中断研究,向西南地区流亡。1938年,他考取了中英庚款公费留学英国,再次获得了求学的机会。

在海上漂泊15天后,21名留英学子抵达伦敦,在当地媒体的报道中,“他们受到了热烈欢迎”。朱树屏成绩优异,1941年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英国普利茅斯海洋研究所、英国淡水生物研究所工作,不过他的名字频频见于报端,却是因为他为中国抗战进行的募捐。

资料表明,在英国留学的七年时间,朱树屏至少联合三个援华基金会,不断举行支援中国抗战的演讲和募捐,募集的钱款也源源不断地通过汇丰银行转到国内的抗战前线。他在募捐会上使用的这份英文演讲稿,经过国家博物馆查证,是9批中英庚款公费留学生中,唯一一份为祖国抗战、进行海外募捐的直接物证。

留学期间,朱树屏还省吃俭用,攒钱购买标本和仪器,邮寄给中央研究院和西南联大,提升祖国的科学研究水平。1946年他谢绝英国多个高校的挽留,倾尽所有积蓄,购买了八大箱仪器和书籍,毅然回到了祖国。

归国后,朱树屏在海洋生态、海洋化学、海洋水产、浮游生物、湖沼学等诸多领域里完成了40多项重大课题的研究,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但在朱明的记忆中,父亲的形象却是模糊的,因为他不是住在研究所里,就是在国内外的江河湖泊考察,父子俩一年见面的时间甚至不超过24小时。尽管无比的热爱工作,但文革开始后,朱树屏的科研被迫中断,1972年,朱树屏忧愤成疾,住进了医院。

1976年7月,朱树屏在上海逝世。在他生命中的最后五年,朱明一直陪在身边,但父亲谈的最多的是海洋科研、人才强国方面的问题,从未提起他当年为支援祖国抗战所做的工作。如今在朱树屏故居,与他有关的东西除了一堆书稿信函,只有这两株坚韧不拔的松柏。



注:本片已获授权用于科学家精神传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