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藏日喀则市的亚东鲑鱼加工厂,各种崭新的加工设备一应俱全,工厂内的展示柜里,鱼块、鱼饼、鱼汤等各种亚东鲑鱼的加工产品琳琅满目。这些青藏高原上独有的鲑科鲑属鱼类,经过一道道工序,最终变成市场上炙手可热的商品,为亚东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这个加工厂是我国第一条专业的亚东鲑鱼产品加工线,加工厂的建立得益于2024年亚东鲑鱼的大丰收,该年度亚东鲑鱼出苗超过160万尾。为解决下游产品和销售问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以下简称“黄海所”)派出了加工领域的专家,经过深入调研,形成《亚东鲑鱼加工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顺利通过了专家评审,这一项目不仅拓宽了亚东鲑鱼的销售渠道和模式,也进一步带动了边疆人民的就业和收入增长。
亚东鲑鱼以其肉嫩味鲜、营养丰富著称。加工厂负责人洛松卓玛介绍:“亚东鲑鱼是亚东县特有鱼种,在野外环境中喜食水生昆虫,游动频繁,因此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必须在无污染的山间活水中才能生长。得益于亚东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这种珍贵鱼类才得以孕育。”
很难想象,如今大丰收的亚东鲑鱼也一度面临着无鱼可用的窘境。自1992年亚东鲑鱼被列为西藏二级重点水生野生保护动物以来,食用的亚东鲑鱼只能来自人工繁育和养殖,然而,实现亚东鲑鱼的大规模养殖却是难上加难。在2020年前,亚东鲑鱼的苗种培育成活率极低,每年产出近千万鱼卵,但出苗量大都低于10万尾,加之当地养殖户养殖方式粗放,缺乏现代化养殖技术和经验,疾病控制不到位,每年病害导致的损失超过60%,严重限制了亚东鲑鱼产业化的发展。
转机出现在2020年。这一年,亚东县与黄海所签署合作协议。自此,黄海所科研人员近百人次奔赴亚东县,从苗种繁育、养殖模式、病害防控及营养饲料等领域开展渔业科技援藏,为构建亚东鲑鱼全产业链技术体系出谋划策,成为亚东鲑鱼产业背后强大的智囊团。与此同时,为推动亚东鲑鱼产业发展,亚东县积极筹建繁育基地、循环水养殖产业园和养殖基地,成为西藏率先开展规模化水产养殖的先行者。
“帮助边疆地区解决产业难题,是我们作为渔业科技工作者的责任。”黄海所副研究员刘长琳坚定而自豪地说道。在最关键的育苗工作环节,黄海所研究团队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和改进,攻克了低温孵化效率低的难题,将亚东鲑鱼的孵化效率和出苗率提升10余倍。
育苗有了保障,病害防控也迎来突破。李杰作为黄海所第一位前往亚东县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的科技人员,对当年亚东鲑鱼病发时大家无计可施的窘境记忆犹新。4年来,他依靠积累的技术和经验,制定详细的预防和治疗方案,研制出用于预防亚东鲑鱼疾病的疫苗。在他的努力下,亚东鲑鱼规模性发病的概率被大大降低。“成绩来之不易,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李杰开心地笑道。
亚东鲑鱼产业发展成果有目共睹。亚东县下司马社区鲑鱼养殖专业合作社从成立初期的经营困境,发展到如今成品鲑鱼销售额持续增长;全县亚东鲑鱼销售额近两年实现分红400余万元,有力带动了边疆群众增收致富;通过“农户+合作社+产业园渔业园区”的经营模式,亚东鲑鱼产业形成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实现了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推动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
“随着养殖规模扩大与产量提升,我们相继开发了冷冻、腌制等亚东鲑鱼加工技术。”李杰介绍,如今这座加工厂能够生产多种加工产品,年加工亚东鲑鱼50吨,产出各类产品131吨,总产值可达1965万元。曾经深陷困境的亚东鲑鱼产业,正“游”出一条边疆人民致富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