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北斗”号8月24日讯 调查、评估黄海渔业资源状况,“北斗”号四十年如一日,还在进行时。23日晚,随着渔业资源调查第六站完成,这条被原农业部水产司授予“鳀鱼开发先进船”的渔业资源调查船,开始获得鳀鱼,并且生物量逐渐增大。
鳀鱼,为近海广温性中上层洄游性鱼类,喜在表层活动,为中国、韩国、日本等海洋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本次调查第六网的捕捞位置位于黄海北部,烟威渔场海域,这里是鳀鱼的产卵场、育幼场之一。
晚上7时许,开始布放底拖网。船员操控绞车,将底拖网放入海中,另有船员在后甲板上各就各位,观察底拖网在海中的状态,保证网具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不多久,底拖网就布放到位,然后开始半个小时(由于赶上沙海蜇旺发期,长时间拖网容易因沙海蜇生物量过大导致拖不上来,所以调查规范的1小时拖网缩减为半小时,后期数据将进行标准化处理)的拖网作业。
半个小时后,船员开始起网。随着网具被拖上后甲板,网囊中的渔获物也映入眼帘。船员将挂在半空的网具解开,渔获物随之倾泻而出。鳀鱼、鲐、细纹狮子鱼、高眼鲽、脊腹褐虾……这次拖网,带回了几十种渔业生物(鱼类、甲壳类、头足类),其中生物量最大的就是鳀鱼。
科研人员将渔获物装箱,随即送到船上实验室挑拣、统计、实验、取样。“鳀鱼太多了,不用一一数了。”本航次领队滕广亮博士对大家说。在将多数种类的渔获物挑拣出后,科研人员将剩余的渔获物平均分成了8份,只统计其中一份的数量,最后乘以8得出鳀鱼等少数种类的总量。“这一网鳀鱼数量最多,有1600余条,重25000余克。”本航次数据记录人李钊说。
开展海洋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一直是“北斗”号的主要任务,特别是针对鳀鱼资源、渔场调查及鳀鱼变水层拖网捕捞技术研究,探明了我国沿海尚未开发的中上层渔业资源,为我国开发了新的渔业资源,不仅极大促进了海洋捕捞业的发展,还带动了鱼油、鱼粉等加工业进步,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该成果199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从第六网开始,“鳀鱼开发先进船”鳀鱼一直是拖网中的优势种,数量最多。“本航次共设置调查站位61站,也就是说要在每一个站点(每个站点相隔三四十海里)下一次网。第七网获得的鳀鱼少一点。而今天(24日),第八网得到525条,2600余克;第九网10000多条,50000多克;第十网10000多条,120000多克。”本航次渔业资源调查队员钱瑭毅说。
统计、取样之后,科研人员随即将渔获物倒入大海。“我们拖网作业的目的不是为了生产,而是为了调查、评估、研究,摸清黄海渔业资源状况及变化规律。按照惯例以及正在修订渔业资源调查行业标准,实验结束后的渔获物是禁止流入市场的。”滕广亮表示,接下来,“北斗”号还将进行51个站位的调查,继续获取第一手调查资料,为黄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