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第一渔业大国,我国的水产养殖产量占全球总量约四成,但传统的海水养殖都在近海,远洋渔业开发仍有巨大的潜力。“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海洋牧场,发展可持续远洋渔业,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海洋装备的升级,正在加速向深远海迈进的步伐,也让传统渔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一起走进位于深远海域的“海洋牧场”。
移动牧场加速驶向远洋
硬核实力充盈“蓝色粮仓”
这艘“海上巨无霸”是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可以在离岸100海里的深远海水域,利用船的游弋,不断寻找适合大黄鱼生长的水温水质条件,实现全年不间断养殖,被誉为“移动的海洋牧场”。
山东青岛深远海养殖工船“国信1号”养殖工程师 孟广玮: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一个养殖舱,我们用海水泵不断地向养殖舱内进行注水,将多出来的海水排到舷外,实现养殖舱24小时不间断换水,保证水质是新鲜的外海水。
像这样的养殖舱,工船上一共有15个,全新的养殖模式配备的是全新的自动化设备,当自动投喂系统将饵料喷撒到舱内,潜伏在舱内的大黄鱼纷纷起身,结队觅食,十分壮观。
山东青岛深远海养殖工船“国信1号”养殖工程师 孙琳琳:我们对鱼的投喂都是机械化、自动化的,可以定时定量,速度也可以调节。另外,我们每条大黄鱼都是“运动健将”,除了在吃饭的时候,其他大部分时间都在运动。我们每天都会对鱼进行16次换水,经过水体交换系统形成中央的漩涡,使鱼时刻保持“健身”状态,使养出的每条大黄鱼都肉质紧实。
除了自动投喂系统,船上还建有光照调节、综合排污、成鱼加工等先进装备,实现了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智慧化养殖,并且移动养殖模式可以有效规避传统养殖时要面临的台风等自然灾害所带来的风险。
以“船载舱养”的模式,“国信1号”养殖工船每年能实现3700吨高品质鱼类和650吨优质蛋白的供给,通过吸鱼泵和传送带将舱内游动的大黄鱼转运至休眠池,快速降温、休眠锁鲜,实现活鱼现捕、冰浆锁鲜、冷链运输,第一时间就可以送到百姓的餐桌。
山东省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局长 孟庆胜:(青岛市)国家级海洋牧场的总体数量从5年前的6处增长到目前的21处,我们累计投放人工鱼礁330万(空立方米),整个海洋牧场领域渔业的生物量增长2倍以上,同时海水水质保持一类的标准,实现了海洋牧场的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
同样是深海养殖,在山东烟台海域,亚洲单体最大网箱“经海001号”正在提网收鱼,采购商表示,鱼的生长状况超出预期。
“经海001号”网箱长68米,宽68米,可以容纳海水7万立方米,一次可以同时养鱼1000吨。除了巨大坚固,智能化也是“经海001号”的一大特征。
山东省烟台市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张家瑜:大家听过人脸识别,我们这里有鱼脸识别。通过雷达和双目扫测系统,可以告诉你鱼的体长、体重,还有每条鱼独特的面部特征。
目前,在山东,已形成重力式深水网箱、养殖工船等四类深远海主要养殖方式,建设大型深远海养殖装备26台,每年可提供优质海水鱼4万吨。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深远海养殖水体4398万立方米,产量近40万吨。
深远海域澎湃新动能
“蓝色粮仓”孕育“芯”希望03:14
海洋牧场的加速升级,为远洋渔业的发展注入了更加澎湃的新动能,更深更远的海域,也成为培育渔业“芯片”的蓝海。未来如何挺进深海、筑牢“海洋牧场”?辽阔的海洋,又孕育着怎样的新质生产力?
位于山东青岛的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是我国迄今投资规模最大、保存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目前资源库已收集保藏各类海洋渔业生物资源样品14万余份。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 栾生:这是中国对虾标本,这是我们国家本地的品种,它的特点是肉质特别鲜美,蛋白质含量能够达到20%以上。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栾生告诉记者,水产品是重要农产品,为我国居民提供了30%的优质动物蛋白,而我国水产品总产量的80%来自水产养殖。作为蓝色粮仓的“芯片”,种业是现代渔业发展的基础,种苗对于构建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全产业链来说至关重要。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 栾生:这是我们的活体库,这些桶里养的是南美白对虾,也是我们国家目前虾类养殖产量最大的对虾种类。过去80%的种虾依赖进口,目前我们国家已经自主培育出12个新品种。我们最新研发出的一个品系,它的养殖存活率在80%以上,相对于其他普通的对照品种,能提高15%到20%的存活率。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以国家级海水水产种质资源库、535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为主体的水产种质资源收藏和保护体系,以及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在内的现代育种技术体系。截至目前,通过国家审定的水产新品种达283个,更多新技术也接连突破创新。
今年6月,农业农村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的意见》,未来将以黄渤海区、东海区和南海区,水深适宜、水质良好的海域为重点,全方位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专家表示,在国家树立大食物观,向陆地要食物、向海洋要食物的背景下,未来我国发展深远海养殖有利于生产更多鱼类产品,进一步优化水产品结构。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高效,应更加重视依靠科技进步、种业振兴。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良种对农业增产贡献率达45%以上,新质生产力正在加快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