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 正文

【国科情怀谷】中国水产学会理事长王清印: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西藏亚东之行随笔

日期:2021-09-26 11:00    作者:    来源:国科农研院     打印    加大 减小

在多雨闷热的7月中旬的一天晚上,我收到一条来自科研处的短信,询问我可否去亚东一次,看看他们的试验现场,并为下一步的发展提些指导和建议。我知道亚东在藏南靠近印度和不丹,故事很多,却从未去过,颇为向往。因此未加仔细考虑,便回信“可以去”。不成想如此随意之举,竟成就了我一次说走就走的西藏亚东之行。

第二天早饭后收到的短信告诉我,机票已定好,当天下午青岛飞成都,次日一早成都飞日喀则。微信通知我,亚东气温5-13℃,需要穿外套和秋衣秋裤。我照此准备。上午拉着行李箱到办公室,同事来要身份证,需要去公安部门办理边防通行证。我怀疑如此紧迫,来得及吗?他告诉我,已电话联系,知道我们是去西藏的援边扶贫项目,答应马上就给办。果不其然,午饭时即把边防通行证交给了我。我也惊叹现在公安部门的办事效率之高。

下午3点多离开办公室去机场,同行的除本所承担项目的几位同志外,还有青岛日报的一位李姓记者。因天气原因,航班延误2个小时,我们的飞机到达成都时已是深夜11点多。乘出租找到旅馆住下,时针已是15日零时以后啦。

第二天一早乘西藏航空的班机去日喀则,2个多小时。下飞机时欣喜地发现同机到达的还有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等人,原来他们在这里也有一扶贫项目,也是为推进项目进展而来的。目标一致,目的地却不在一起。日喀则距亚东300多公里,需要开车4个多小时。来接我们的是亚东县政府的司机,一个看起来很敦厚的藏族小伙,先是沿国道G349东南行,经过白朗县,到江孜县转国道G562。他带我们一路前行,沿途介绍了不少当地景色。到康马县城的一家藏民风味的饭店吃午饭,继续向偏西南方向前行,到多庆湖休息、拍照。

在百度地图上,这个湖的地名是多庆错。湖边休息区立着的一块大青石上刻着“多情湖”三个显目红色大字。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具有浪漫色彩的地方。有点遗憾的是,湖水基本已经干涸,极目所及只是白茫茫一片沙滩,难以想象出她应有的美丽和烂漫。手机上显示,多情湖的海拔约4500米。继续前行过帕里山口,海拔就高达4600多米,是此行海拔最高的山口。所幸此时感觉还好,没有明显的头痛或不适。

过了这一山口,海拔开始下降。特别是临近亚东县城,山势陡峭,公路左旋右转,下降很快。此时两侧的山地明显覆盖着绿色,已不再是此前公路两侧只见荒漠的景色。随着山势下降,公路两侧山上出现灌木,再向前行,乔木开始出现。继而是上乔下灌,满目绿色,路旁的沟中流水潺潺,真以为到了世外桃源。及至见到成片的建筑物,夹在两侧葱绿到顶的高山之间,同行人告诉我,亚东县城到啦。

从日喀则到亚东,一路上经过3次关卡查车。好在我们乘坐的是亚东县政府的公务车,各种证件齐全,可以说一路畅通。下午4时许到达住宿的亚星大厦,亚东县政府副县长尼琼和当地干部迎接我们。考虑到一些人初到西藏,高原反应在所难免,加之一路劳顿,决定下午不再安排活动,尽快回房间休息,恢复体力。


亚东县政府副县长尼琼赠送哈达。

晚6时过后,晚餐。地点在住宿宾馆旁边的一个饭店,好像是县政府的招待所,四菜一汤,自助餐。菜品的基本形式和内地差不多,只是比较辣。有人告诉我,这就是藏餐,受川味影响比较大。晚饭后去街上散步,尼琼副县长介绍,亚东县域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辖2镇5乡,总人口约1万4千人,98%是藏族,县城居民大约有几千人。尼琼副县长告诉我,住宿的亚星大厦是不丹建筑风格。

亚东是日喀则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喜马拉雅山中段南坡。据介绍,“亚东”的藏文本义是“多急流的深谷”。从地图上看,亚东像是插入印度和不丹之间的一块楔子。亚东县城所在地叫下司马镇,位于亚东沟内,主要有2条大街,店铺鳞次栉比,各种设施应有尽有。这里海拔大约2950米,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沿亚东沟北上,所以这里雨量充沛。沟两边森林茂密,青山绿水,空气清新,完全不是人们想象中的西藏风光。可能正源于此,亚东被称为西藏最美的县城之一,也有中国十大边境重镇之称。这里西距印属锡金首府甘托克直线距离25公里,东距不丹首府廷布75公里。由于是边境管制地区,来到此地的游客并不多。县城建设另有特色,既有现代化的高楼,也有传统的藏式建筑。县政府机关大楼很气派,大门外的一片松树生机盎然,粗可合抱,高大挺拔。隔河有一小片广场,几个年轻人正在打篮球,旁边的机关职工宿舍也很气派。尼琼副县长告诉我,和西藏的大多数县城不同,由于城区狭小,亚东建了许多高层建筑。她陪同我们在县城走了一圈,也顺便介绍了许多当地的风俗民情和历史文化。据说她在亚东已工作17年,一直在农口工作,谈起亚东的特色和发展,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谈话中透露出干练和泼辣的作风。

16日早餐,宝良带我们去吃藏面。藏面馆地方不大,上下两层。我们到二楼坐下,很快老板就送上炸好的肉饼、藏饺、鸡蛋、咸菜等。所谓藏面,其实就是小麦面和青稞面混合压成的,味道还好,没有特殊感觉。藏饺不同于内地的水饺或蒸饺,是在油里炸过的。倒是老板送上的酥油茶味道不错,我一连喝了三杯。


和仁青岗村支部书记交谈。

10时出发,随尼琼副县长去参观当地的鲑科鱼类养殖场。亚东县政府为有序发展当地的特色鱼类“亚东鲑”,成立了多个专业合作社。我们先后参观了“亚东切玛鲑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和“亚东仁青岗鲑鱼养殖专业合作社”。这些养殖场都是建在深山沟中稍大的平地上,每个场都有10多个养殖池。每个养殖池面积数十平方米不等,池深2米。所在地都是高山峡谷,但植被茂盛,水源充足。因地方狭窄,没有专用储水及沉淀设施,都是从上游引流直接注入养殖池。基本上是大进大排。由于刚下过雨,河水浑浊。引进养鱼池的水也有些浑。用抄网取样看了一下,养殖的鲑鱼生长健康,但放养密度不大。这里的水源主要是雨水和高山雪水,自然水温较低,通常只有5-8℃,所以鱼类生长缓慢。养殖设施是前几年完成的,我们在现场还讨论了一些可以改进或完善的地方。场里的员工都是当地农民,虽经过技术培训,但场里的技术力量仍较薄弱。据尼琼副县长介绍,这些养殖场主要是政府扶助基金和援助资金建设的,这些地方以前人们很少能够进来,后来修了公路,才建了养鱼场。除安排就业外,对强边固边也有重要意义。


考察鲑鱼养殖基地。

到边境安置点的访问令人难忘。在中印、中不边境地区,特别是深山峡谷的密林之中,极少有人涉足。亚东县政府县长扎西次仁,一个面庞黝黑、体格健壮的中年汉子,不畏艰险,亲自带队向山里修路。在人迹罕至的山沟修路,其难度可想而知,尼琼副县长说起此事,充满了钦佩之情。通向边境的公路沿山沟向前延伸,蜿蜒曲折。柏油路面尽管不宽,有的地方还有因大雨塌方及水毁的痕迹,但平整光洁,通行顺畅。我们到了庞达村,这是我们可以去的最边境的一个居民安置点。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高等级别墅区,一座座造型别致的二层小楼,错落有致,白色外墙和砖红色线条相间的装饰风格给人以优雅舒适之感。小区设有医务室、便民服务等设施,环境优美。若不是尼琼副县长提醒我们,沟对面就是中国和不丹的争议区,照相不要对着沟对面,还真以为到了内地的一个别墅小区。尼琼副县长想带我们去居民家里看看,敲了2家的外门,都没人在家。一打电话联系,才知道村民都在村委会开会学习。这里是上海援建的项目,全是轻型钢架结构,途中看到还有正在建设中的施工工地。尼琼副县长说,沟的东侧,山那一边是争议区。因没有划界,双方尽可能维护现状。西侧,翻过山就是洞朗地区,2017年的中印对峙事件就发生在距县城直线距离只有十几公里的洞朗地区。据说,再往前还有2个居民点,但边境地区管制严格,非特别许可不得进入。

从安置点返回县城,途径一个壮观的瀑布。从山上翻滚而下的激流,水声轰鸣,声势颇大。我们在此停车拍照,议论着若在此建设一座小型水电站,水量肯定够用。环顾四周,深山峡谷,森林茂密,气雾缭绕。旁边的山沟里水流湍急,奔腾而下。我们也感叹,若此瀑布在内地,毫无争议可成为旅游爱好者的网红打卡地,可在这边境地区,只能是“养在深闺无人识”了。

这里地处中国、印度、不丹三国边境地区,边民之间通过口岸进行贸易和交往。据说亚东有几十个边境关卡,其中最有名的是中印之间的乃堆拉山口,每年有4个月开放。现在因疫情问题,山口关闭。我曾询问有无可能去口岸看看,回答是不行。真要去了乃堆拉,回来必须隔离14天。听说有北京来的客人已走到半路,被县长一个电话追了回来。毕竟14天的隔离是一硬性规定,没有几个人愿意冒这个险。

下午,先去参观离我们住宿宾馆只有百米之遥的“亚东边关文化展示馆”。这是一座两层小楼,白色外墙,加粗的黑色线条装饰,给人一种醒目的印象。据说,这是1955年经周总理批准,为尼赫鲁访问不丹途中在此休息和会见中方领导人而专门建造的。上世纪50-60年代是中国与不丹、锡金和印度开展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后改为外事办公室,现为展示馆。展示内容主要是亚东的历史、发展、重大事件及地方特色等。然后去“亚东下司马镇居委会鲑鱼养殖协会”参观。这个养殖场占地较大,养殖池的数量和面积都明显大于上午参观的2家场子,但养殖方式和管理都大致相同。

乘车去位于上亚东乡的东嘎寺参观。东嘎寺是正宗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重要活动场所,六世班禅的弟子德瓦尔西巴大师创建于1731年。这是亚东县最大的寺院,在西藏佛教界也有重要地位。特别是1951年1月,西藏和平解放前夕,十四世达赖喇嘛来到亚东,成立临时噶厦政府,管理西藏政教事务。西藏和平解放的十七条协议签订后,毛主席、周总理派张经武作为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到西藏工作。1951年6月他离开北京,7月从香港经印度来到亚东,向达赖转交毛主席亲笔信和“十七条协议”,宣传党的西藏政策,敦促达赖迅速返回拉萨。这一事件成为东嘎寺具有政治意义的历史载入史册。在寺院的入口处是张经武骑马青铜像。我们在铜像前展示党旗并合影留念。旁边是介绍十八军进军西藏、平叛以及西藏和平解放的展示厅。寺院规模并不很大,现有建筑是文革后重建的,寺内保存着一些文物级别的宗教圣物。之后一行人来到亚东产业园参观。这个投资2亿多元建成的示范园,包括食用菌大棚等设施,亚东鲑的育苗和养殖是其中的重要部分。现代化的苗种培育和养殖池,特别是室内设施条件先进。


在张经武铜像前合影。

我的同事刘长琳告诉我,他来此执行项目任务培育亚东鲑鱼苗,已来过6次,有时会连续住一个多月,熟悉县城的每一角落。这次来亚东,长琳就成了我们的向导。项目组的其他同志也都多次来此,围绕亚东鲑开展多方面研究。晚饭后我们沿街散步,去了一家出售土特产的商店。店主人好像是甘肃人,老家干旱缺水,生活不易,来此地经商已有十多年。长琳和店主好像熟悉,在这里购买了藏红花、冬虫夏草等西藏特色产品。我对这些物产的作用知之甚少,但价格和青岛相比,明显便宜很多。

17日早饭后去产业园,参加“亚东鲑苗种繁育和健康养殖技术验收会”。黄海所的科研团队2020年6月来到亚东,开展亚东鲑苗种培育和健康养殖技术研究。团队中的几位科研人员分别负责苗种繁育、营养饲料开发与品质调控、疾病防控,以及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等。他们紧密配合,各学科协同攻关,做出了突出成绩,得到亚东县政府领导的高度赞扬。2021年春季以来,他们和当地员工紧密配合,培育出3-5厘米体长的亚东鲑鱼苗约35万尾左右。我们在验收现场看到,这些鱼苗分布在上百个育苗桶中,随水流游动,健康活泼。产业园现有保种的亚东鲑亲鱼数千条,规格从2-3斤到5-6斤不等,显示了良好的发展潜力。产业园负责人拉巴罗布原是政府的公职人员,退休后被返聘来做经理。说起亚东鲑,拉巴罗布充满感情,对下一步的发展充满信心。

据刘长琳介绍,亚东鲑的中文学名河鳟,属鲑形目鲑科鱼类,据说是英国人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自欧洲带到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这种鱼身有彩色斑点,当地人称其为"花点鱼"。上世纪60年代经专家鉴定,命名为"亚东鲑",中国仅在亚东县亚东河有分布。1992年被列为西藏二级重点水生野生保护动物。据尼琼副县长介绍,亚东县于1998年开始养殖亚东鲑,但2015年以前主要集中在一家养殖场,没有达到扩大规模、致富群众的目的。2015年上海海洋大学来此援助,2016年培育出5万尾鱼苗。2019年县里成立4个专业合作社,建立产业园。2020年黄海所进入园区,开始产业升级。通过以工代训的方式,已经培养29位技术骨干,其中9人在园区工作。县里对亚东鲑的开发寄予厚望,对进一步加强与黄海所的合作抱有深切期待。

亚东鲑。

午饭后,告别亚东的朋友们前往拉萨。从亚东到拉萨580公里,一路高等级公路,通行无阻。沿途美景,目不暇给。留下主要印象的包括:

曲美雄谷抗英纪念碑:位于亚东的堆纳乡。1904年英国殖民者的军队从印度入侵西藏,在这里遇到藏军的阻击。英军以谈判为诱饵,诱使藏军放下武器,遭到英军包围和袭击,藏军伤亡700多人,史称“曲美雄谷大屠杀”。后来在一系列的反击作战中,一批批藏族英雄儿女为保卫家乡,奋勇杀敌,英勇献身。高大的纪念碑耸立在蓝天白云之下。当年的战场遗迹,布满弹孔的残垣断壁和展示战场情景的塑像被罩在一个高大的玻璃房中。有一藏族女士在现场服务,登记来参观人员的信息,提醒我们带好口罩。不远处的山脚下有几顶帐篷,有几位藏民在铺地的毯子上席地而坐,看来是在喝酒聊天。我向他们招招手,他们立即回应,友好地挥手致意。

卡若拉冰川:位于山南浪卡子县和江孜县交界处,背靠西藏四大高峰之一的乃钦康桑峰南坡,是西藏三大大陆型冰川之一。记得路旁的指示牌上标示的海拔高度是5650米。我们在这里停了十几分钟,拍照留念。

羊卓雍错,简称羊湖,藏语意为“碧玉湖”。位于山南浪卡子县,是喜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内陆湖泊。站在湖边眺望,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我们在这里停车休息,在湖边拍照。一块大石头上刻着“羊卓雍错 三大圣湖之一 海拔4441米”。湖边有旅游设施。因天色已晚,气温有些低,游人稀少。一对看似来自内地的情侣自驾游,女孩穿着单薄,双手抱肩, 到湖边看了一眼,就匆匆回到车上。

在西藏,无论是从日喀则到亚东,还是从亚东到拉萨,一路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蓝天白云下鲜黄的油菜花和碧绿的青稞麦。此时去西藏,大片大片的油菜正在开花,那个黄色的海洋令人打心眼里喜欢,久久不能忘怀。青稞麦正在抽穗,麦田碧绿碧绿。总的印象,油菜花面积大、分布广,种青稞的地方相对较少。

我们午饭后2点离开亚东县城,一路走走停停,直到晚10时许才到拉萨。好在这里和青岛时差大约也有2个小时,感觉并不是很晚。晚饭宝良带我们去吃走地鸡。老板夫妇来自黑龙江齐齐哈尔,招待极为热情。据说走地鸡是他们在老家养的,杀好后冷冻并带到拉萨。预约的宾馆就在西藏农牧科学院附近。

18日上午去西藏农牧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参观交流。该所成立于2016年,此前是畜牧所的一个水产组。新建的科研大楼很气派,科研基地占地50亩,设施齐全。目前从事的主要是水产资源调查、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繁育、养殖等工作。参观交流之后,在该所职工食堂午餐。然后回宾馆收拾行装。曾考虑去布达拉宫一游,但疫情期间,游览需要提前预约。我们没有预约,肯定无法成行。因有的同志是第一次来拉萨,曾设想若时间许可,就去布达拉宫前的广场上拍个照留念。但去布达拉宫和去机场是相反方向,加之时间紧迫,只好直奔机场。布达拉宫之行只好期待下一次啦。

和来时路线一致,我们的航班先飞成都,第二天一早转飞青岛。至此,顺利完成了亚东之行。尽管来去匆匆,但收获颇丰。特别要感谢项目组的各位同志一路上对我的多方照顾,使我这个年近七旬的老者顺利完成了这次说走就走的西藏亚东之行。

完稿于2021年8月5日 星期四

修改于2021年8月19日 星期四

作者简介:

王清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退休干部,中共党员,二级研究员,离退休一支部委员,老科技工作者志愿服务队队员。现任中国水产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中国侨联特聘专家。历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党委书记、所长等职务。青岛市第十次、第十一次党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人大代表。

王清印同志长期从事海水养殖生物的遗传育种、海水健康养殖以及海洋生物技术等研究工作。他率团队培育出我国第一个人工选育海水养殖动物新品种-中国对虾“黄海1号”,建立了“水产动物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在新品种培育和健康养殖技术领域屡获突破,在海洋生物技术方面多有建树。发表论文报告300余篇,获专利20余项,主编20余部,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山东省先进工作者、青岛市劳动模范、第十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等荣誉,以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和“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