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 正文

【青岛日报】【专版】聚焦2018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

日期:2018-09-07 10:38    作者:    来源:青岛日报     打印    加大 减小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于洪军:

高新技术助力“挺进深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海蕴藏着地球上远未认知和开发的宝藏,但要得到这些宝藏,就必须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方面掌握关键技术。”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于洪军表示,这就需要高新技术助力“挺进深海”。

于洪军介绍,高新技术助力深海事业发展,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成功研制,它开拓了深海资源新认知,助推了深海生物基因新产业,并催化了交叉融合新学科。

于洪军表示,展望未来深海高新技术,国家深海基地希望在技术装备研发体系化、装备研发平台系统化、技术装备共享应用国际化和深海科考活动业务化四个方面进一步探索努力。其中,深海装备体系化发展是未来深海高新技术研发的重要方向。2017年,国家深海基地“三龙”装备移交,为未来“六龙”装备体系建设和运行保障奠定了基础。目前,“三龙”装备体系已经基本建成,未来国家深海基地将充分利用码头、功能车间、试验检测水池、大型深海装备等优势条件,致力于中国深海装备体系及其维护保障平台建设。“基地还将加强与相应国家和国际组织交流,提高与南海、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周边国家在海洋领域的合作,探索建立‘蛟龙号’等深海高新技术装备开放、共享的国际化应用平台。”于洪军表示。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潘德炉:

打通海洋信息“大动脉”

“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一定要努力打通海洋信息这条‘大动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潘德炉说。

潘德炉介绍,从现代认知海洋过程来看,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通过数字信息来表达海洋的阶段为数字海洋,利用数字信息使得海洋被认知的过程是透明海洋,而利用知识服务海洋的过程则称之为智慧海洋。

“智慧海洋是海洋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但要想达到这一境界,前提是要基于海洋与信息融合,打通海洋信息‘大动脉’,构建智能化经略海洋神经系统的核心技术。”潘德炉认为,如此才能给传统海洋产业注入活力,给新兴海洋产业提供新动力,助力海洋产业的新旧动能转换。

“当然,打通海洋信息‘大动脉’,仅凭一己之力难以完成,需要以国际化智慧海洋建设为长远目标,共同协商海洋信息技术合作的总体框架,在海洋环境、海洋装备与管理主体等板块促成合作,实现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共享。”潘德炉说,可以选择青岛这样的城市,成立东北亚海洋产业未来信息发展中心,协调开展海洋信息技术合作研究,开拓海洋产业新未来。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金显仕:

创新促进海洋渔业动能转换

“发展海洋渔业是缓解全球粮食危机的重要举措。全世界捕捞业直接或间接支持了10%到12%的人口生计,提供了29亿人超过20%的动物蛋白需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金显仕介绍,作为世界水产养殖第一大国,中国渔业发展促进了世界渔业生产增长方式和结构转变。

“现代渔业建设包括水产养殖业、捕捞业、水产品加工流通业、增值渔业、休闲渔业五大产业。”金显仕认为,要实现“十三五”国家渔业规划“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的发展目标,就要进一步强化科技推动渔业可持续发展,促进渔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渔业现代化对于促进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金显仕认为,要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打造感知、传输、数据和决策为一体的智慧渔业和数字渔业,这是实现海洋渔业现代化的关键;要通过海洋渔业生产过程与监督管理的智能化和信息化,不断提升海洋渔业生产和渔业管理决策的能力和水平。

“未来,海洋渔业要积极发展绿色、低碳的碳汇渔业,并通过探索陆海联通型优质水产品综合生产新模式,加快推进深蓝渔业建设。”金显仕说。

中科院海洋所副所长杨红生:

四“场”融合升级“耕海牧渔”

“拓展海洋牧场发展空间与产业布局,充分实现集约化精准养殖场、滩涂生态农牧场、浅海生态牧场和离岸深水智慧渔场的融合发展。”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杨红生如此畅想“耕海牧渔”的美好未来。

在杨红生看来,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应当包含建设理念、装备、技术和管理的现代化。要通过创新,不断完善海洋牧场建设种质保护、生境修复、资源养护、精准捕捞、信息技术和清洁能源等领域的现代化。在信息技术现代化方面,加快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水体环境在线监测系统,突破生物远程可视化监控系统,高度重视发展生物资源声学探测与评估、特定鱼种声学行为控制与驯化,还应当集成海洋牧场生态环境与生物信息数据库,建立预报预警系统和专家决策系统等。

对于温带海洋牧场建设,杨红生提出打造“升级版”。一是发展“集约化精准养殖场+海岸带生态农牧场”,开展工厂化和池塘集约化精准养殖技术体系和模式创新;二是发展“海洋牧场+智慧渔场”,建设近海区域现代化海洋牧场,积极发展离岸深水网箱设施,构建离岸深水工业化养殖模式,发展安全、高效渔船设备,建立渔业物流大通道,形成“海洋牧场+离岸深水智慧渔场”一体化渔业新模式。

正大制药集团总裁郑翔玲:

布局海洋药物 深耕青岛沃土

“海洋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国-东盟的经济、贸易、人文往来和交流。”正大制药集团总裁郑翔玲在《东盟的中国新机遇》主题演讲中表示。

“2017年,中国与东盟双向累计投资达到200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东盟的投资达34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68%,中国连续九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连续七年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郑翔玲引用数据表示。“现实的投资机会主要集中在基础建设与医疗健康领域,下一步需要在互联网、物联网、海洋医药等领域超前布局。”

今年6月,正大制药(青岛)有限公司研发生产基地在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中德生态园)揭牌,该公司与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管华诗院士团队深度合作,共同建设国际海洋药物协同创新中心,将开展科技、人才、产品、商业、资本多维深度融合。

郑翔玲表示,青岛是中国海洋医药的“圣地”,具有发展海洋医药的特有优势,正大制药(青岛)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生产海洋医药的企业,将深耕青岛这片深海合作的沃土,开发海洋资源,布局海洋药物新未来。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陆 波 张 晋 任晓萌/文 邢志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