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联合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举办南极磷虾研究成果发布会。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水养殖生物育种与可持续产出全国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学术委员会主任唐启升,国家基因库主任、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力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韩刚,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副局长杨克骏,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国范研究员,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王宗灵等出席发布会。发布会由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金显仕主持。
金显仕所长表示,由邵长伟研究员领衔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The enormous repetitive Antarctic krill genome reveals environmental adaptations and population insights”,3月2日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Cell(《细胞》),这是我国海洋渔业领域第一篇Cell主刊,也是我所作为海洋渔业国家队始终坚持“四个面向”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更是我所申请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种质资源库、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实现“国字号”平台全覆盖后,在大文章、大成果方面取得的重要科研突破。黄海水产研究所将以此为新的起点,依托“国家级—省部级—市院级”三层级科技平台体系,不断向渔业科研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黄海水产研究所邵长伟研究员详细介绍了开展南极磷虾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他指出,该研究成果从基因组数据分析层面,揭示了南极磷虾基因组为何如此之大、如何适应极地环境、如何形成如此巨大生物量,以及这种生物量的形成与积聚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演变过程等问题,为海洋生物极端环境适应机制及其群体演化的深入解析提供了新的理论参考,也为南极磷虾渔业资源的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文章作者、黄海水产研究所赵宪勇研究员基于南极磷虾基因组研究成果,指出了南极磷虾资源养护的相关科学需求。他表示,南极磷虾是一个生物资源的超大群体,如何从生态、环境、磷虾种群管理等方面实现整个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一直在参与的工作,也希望相关研究成果为南极磷虾渔业管理和南大洋生物种群的进化、形成,作出更大的贡献。
文章共同通讯作者,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范广益研究员介绍了极地生物组学的研究基础以及未来继续开展合作的工作计划。他表示,华大基因一直在探索和研究极地生物基因组学研究,此次基于南极磷虾的研究成果,为后续开展海洋极地生物基因组学的计划提供了很好的合作基础。
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启升表示,南极磷虾研究成果是海水养殖生物育种与可持续产出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大文章方面取得的重要科研突破。相关成果的研究,为南极磷虾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更为南极磷虾基础生物学发展和中国渔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新贡献。希望邵长伟研究团队再接再厉,为中国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和全球海洋可持续发展再立新功。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大集团联合创始人杨焕明以视频方式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他表示,南极磷虾基因组的破译和解读,对认识南极磷虾的极端环境适应性及其群体遗传性,对远海海洋资源调查和开发利用,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他表示,华大集团今后将会继续与国内外同行开展合作,争取取得更大科研突破。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国范研究员表示,南极磷虾基因组的发布是世界极地渔业生物学研究的大事件,对整个全球渔业,特别是极地渔业的基础生物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项成果的发布也是整个磷虾生物学研究的分水岭,标志着从个体、群体水平的研究,直接跃升到一个基因组研究的新时代。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韩刚副院长对黄海水产研究所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表示祝贺。他表示,希望黄海水产研究所继续聚焦国家目标和产业需求,瞄准海洋渔业科技前沿,充分发挥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种质资源库、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国家级科研平台的技术优势,进一步筑牢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根基,不断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加大对产业的支撑力度,为强化我国渔业战略科技力量、引领渔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国家基因库主任、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陈力群副院长在讲话中指出,南极磷虾研究成果的取得,表明生物研究已经进入到了交叉融合的时代,只有共同参与、协同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科研突破。他表示,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处在科技创新的关键时期,愿全国各界科学家一起,共同推动国家基因组学研究的科技进步。
金显仕所长对与会领导、专家一直以来的支持和对黄海水产研究所未来发展寄予的厚望表示感谢。他表示,黄海水产研究所将以此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坚定创新自信,加快实现高水平渔业科技自立自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作出渔业科技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