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北欧的挪威,有着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寒暖流交汇而形成的世界级渔场,为鱼类生长和繁衍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北极鳕鱼、北大西洋三文鱼、青花鱼……种类繁多的鱼类,使得渔业成为挪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让挪威成为全球海产品出口大国。日前,在2019“我们的海洋”会议期间,记者来到以渔业为主的罗弗敦群岛,就发展可持续渔业、打击非法捕捞、开展中挪渔业合作等方面采访了相关人士,一探挪威如何在发展经济与加强环境保护之间寻求实现可持续渔业的“致富经”。
可持续渔业造就高品质海产品
10月20日傍晚,位于挪威北部罗弗敦群岛的斯沃尔维尔市,天气寒冷,街上行人稀少。此时,当地一家著名的海产品加工企业仓库内灯火通明,一包包已经晒好的北极鳕鱼干放置在地上,待包装后发往世界各地。
这种命名为“Stockfish”的鱼干,选自挪威北部渔场的北极鳕鱼,经腌制、晒干后制成,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是当地一种特有的传统食物,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该企业负责人乔纳斯对记者说,他们生产的北极鳕鱼干不仅供给国内市场,还出口海外,目前已行销欧洲、非洲、南美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前景看好。
北极鳕鱼干的热销,是近年来挪威海产品出口贸易呈现蓬勃发展之势的缩影。从事渔业管理研究的挪威SALT公司埃里克森博士告诉记者,作为全球海产品出口大国,挪威海产品之所以能够行销全球,很大原因是挪威对发展可持续渔业的不懈追求,其中也有来自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
1992年,同为大西洋沿岸国家的加拿大,因持续多年的过度捕捞,被认为不可能捕捞殆尽的鳕鱼资源突然崩溃,陷入无鱼可捕的境地,曾经是世界四大渔场的纽芬兰渔场消亡。由此带来的是当地3万多人失去工作,成为加拿大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行业性大裁员。此后,加拿大政府实行了长达20多年鳕鱼禁捕令,可至今鳕鱼资源仍没有得到恢复。
加拿大发生的鳕鱼资源危机,对大西洋彼岸的挪威人来说,无疑是当头棒喝。埃里克森说,从那时起,挪威人意识到渔业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挪威政府开始着手建立可持续的渔业捕捞管理制度。此后,挪威与俄罗斯就鳕鱼捕捞进行磋商,最终建立了配额机制。“每年我们都会合作开展科学调查,然后根据调查数据确定年度鳕鱼捕捞总量以及各方配额,以确保鳕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埃里克森说。
不仅是建立捕捞配额机制以避免过度捕捞,埃里克森说,挪威政府还从设置禁捕期、严格发放捕捞执照以及加强渔船与渔民管理等多个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加以管理,从而避免了加拿大鳕鱼危机在挪威海域上演。
然而,发展可持续的渔业,仅靠加强国内管理还不够,就如何打击跨界性的非法捕捞问题,挪威渔业与海产部部长内斯维克表示,打击非法捕捞的关键在于开展合作、共享信息。打击非法捕捞是不可能依靠一个国家就能解决的全球性问题。各国应开展合作,共同应对,尤其是要分享相关信息,及时相互通报非法捕捞活动。
“非法捕捞活动具有高度跨界性,捕捞船只往往很快就会从一个国家管辖水域转移到另外一个国家。因此,我们需要建立跨国的渔船追踪系统,以准确掌握非法捕捞渔船动态,进而实施抓捕。如果不这样做,非法捕捞渔船将会毫无顾忌地在全球海洋流窜,大肆捕捞。”内斯维克说。
他同时表示,除了开展合作,各方还应提高渔业管理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开展科学调查与研究,掌握本国海洋渔业资源基本情况,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措施,进而保护渔业资源,增强海洋供给食物能力。
“环境友好型”理念引领渔业发展
如今,发展“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渔业,已成为一种普遍理念为挪威人所认同。内斯维克表示,挪威之所以能够生产出高品质、健康和可持续的海产品,主要就是依靠发展“环境友好型”的渔业。
“生态环境对渔业非常重要,我们必须保护海洋环境。从全球来看,人口在逐年增加,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海产品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采取了很多方法来发展‘环境友好型’的渔业,比如推广渔船清洁技术、向渔船征收二氧化碳税,等等,这些方法和措施就是为了保证渔业是可持续的。”内斯维克说。
在距离挪威诺尔兰郡首府博德市区32公里处,有一处世界闻名的海洋奇观——大漩涡。位于当地沿海的索厄特特劳门峡湾,内部广阔,出海口狭窄,每6小时内水流量高达4亿立方米,水流速度最高达20节,是世界上动力最为强劲的潮流。站在岸边向海面望去,波涛汹涌的白色漩涡星罗棋布,在海面不停地咆哮旋转。直径最大的漩涡可达10米,令人叹为观止。
独特的水文条件,丰富的营养物质,使得大漩涡成为鱼类、鸟类以及海葵、贝类 、海绵、珊瑚等海洋生物的重要栖息地。博德市政府环境保护部门管理人员瓦斯穆特对记者说,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活在这里的海洋生物出现了物种数量下降的情况。以海鸟为例,由于交通运输业、旅游业的发展,近10年来大漩涡周边海鸟种群数量下降了70%~90%,使得这里不再是观鸟的理想场所。
为保护大漩涡,博德市政府建立了面积为24.7平方公里的海洋保护区,用于规范管理当地的渔业捕捞、海上运输等人类活动。在保护区内,当地管理部门采取了减少船舶往来次数和速度、限制休闲性捕捞、禁止选择性捕捞以及设置捕捞配额等措施,努力减少人类活动对大漩涡的影响。
“我们还同时实施了修复海岸线、清洁海滩、加强城市污水排放治理以及开展海洋科学研究等措施,希望以此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瓦斯穆特说。
市场需求催生渔业合作
北大西洋三文鱼、青花鱼、北极鳕鱼……得益于可持续性的渔业发展理念,近年来,一大批产自挪威的海产品以其优良的品质,受到了各国消费者的欢迎。
据挪威海产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挪威共出口270万吨海产品,出口额达990亿挪威克朗,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出口量和出口额均创历史新高,使得挪威成为当之无愧的海产品出口大国。
在中国市场,挪威海产品同样受到了欢迎。据媒体报道,今年前三季度,国内消费者“吃掉”11万余吨挪威海产品,约合人民币27.93亿元,使我国成为挪威海产品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
内斯维克表示,中国消费者对高品质海产品的需求,为挪威海产品出口业带来了市场契机,因而近年来挪威海产品对华出口保持了持续增长趋势。
“中国是巨大的海产品消费市场,我们希望在保证高品质的前提下,让更多的挪威海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目前,我们正与中国有关部门开展合作,推动挪威海产品在中国市场的推广和销售。”内斯维克说。
2017年5月中国与挪威渔业部门共同发布的“2025计划”显示,我国将逐年增加挪威海产品进口,到2025年进口总额将提高至100亿元人民币,三文鱼进口将达到15.6万吨。
除了海产品进出口贸易,内斯维克认为中挪渔业合作前景广阔,双方还可以在更多的渔业领域开展合作。“多年来,我们双方保持了良好的渔业合作关系。挪威是世界上最大的北大西洋三文鱼出口国,但在中国却很少养殖这一品种,未来我们可以在这一领域加强合作。”内斯维克说。
此外,内斯维克表示,双方还可以在海洋牧场领域开展合作,如“中挪合作项目——深海半潜式智能养殖场就是很好的合作典范”。据悉,该养殖场由中船重工设计和建造,是我国承建的世界首座、规模最大深海半潜式智能养殖场,已于2017年交付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