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山东省盐碱地生态渔业发展规划(2022-2030年)》,提出至2030年,以渔降盐、以渔治碱成效明显发挥,在盐碱地示范上粮下渔、设施渔业等绿色高效典型模式,涉及盐碱地的县级池塘养殖面积稳定在200万亩,工厂化养殖新增水体400万立方米,水产养殖产量达到72万吨,选育耐盐碱新品种(系)4个以上,打造绿色标准化水产品生产基地100个,渔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全链条发展跃上新台阶,渔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
山东盐碱地分布广泛,总面积约890万亩,土壤以氯化物型为主,适宜渔业开发利用。2021年,山东省盐碱地渔业产值超过332.2亿元,三产融合初见成效。同时,部分盐碱地渔业研发成果尚未大规模推广应用,对盐碱水改良调控、防止次生盐碱化及养殖品种和模式的创新研究仍需加强,渔业转型升级仍需加快。
根据山东盐碱地区域养殖水质类型,《规划》将全省宜渔盐碱地划分为轻、中度和重度两个产业区进行生态渔业利用。其中,轻、中度盐碱地产业区适宜耐低盐水产品种养殖,主要采取上粮下渔、稻渔综合种养等措施,构建基塘渔农系统,抬田—池塘一体化发展,对土壤盐渍化进行改良利用,实现变废为宝;重度盐碱地产业区主要集中在沿海区域,集中连片、面积较大,种植业利用难度大,可重点开展海水品种养殖或淡化养殖,拓展养殖空间。
《规划》明确了推进耐盐碱种质创新、推进池塘养殖标准化、推进工厂化养殖提升等五项重点任务,提出至2030年,新增省级水产原良种场15家以上,苗种繁育能力1000亿单位左右;盐碱地池塘标准化、设施化程度显著提高,亩生产能力提高20%;培育规模化、环保型的标准化养殖基地100个。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聚焦重点水产品种开展“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行动,主要水产品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培育渔业全产业链,提高水产品初加工和冷藏保鲜能力,不断提升水产品加工仓储现代化水平,拓展产业提质增效空间。
在政策保障方面,《规划》提出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综合运用直接补助、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支持盐碱地生态渔业综合开发利用。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方式,鼓励和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参与盐碱地生态渔业重点项目建设。鼓励开展互助保险、商业保险等,用好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以奖代补政策。强化科技支撑,开展盐碱地生态渔业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研成果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