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养殖设备不仅能养鱼,还是“网红”旅游打卡点;海草床不仅能引来大天鹅,还能降低碳排放。10日召开的东北亚海洋经济创新发展论坛暨2022中国海洋经济论坛上,科技、人文、共赢,成为与会嘉宾和专家讨论我国海洋生态经济未来发展之路的关键词。
在距离山东烟台莱山区渔人码头大约2公里的大海中,“耕海一号”海洋牧场综合平台犹如一朵巨大的“海上花”。3个直径40米的圆形网箱组成“花瓣”,每朵“花瓣”养殖体积约1万立方米。“海上花”每年可养殖海水鱼类20万尾,年产约15万公斤。
这三朵“花瓣”上有60个垂钓位,“花心”处还设有近600平方米的多功能厅。游客可以在平台垂钓、品尝海鲜,还可以欣赏海洋文化科普影片。每年,“耕海一号”可接待游客5万人。
通过液压桩系统,“耕海一号”稳固地矗立于海面。风力和太阳能发电设备基本满足日常用电需求,污水处理设备让生活污水零排放,海水淡化技术每天可产淡水20立方米。根据风向、海水流动等情况,“耕海一号”可以调整投饵位置及数量,从而达到科学投喂、精准投喂的效果。
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让一个海水养殖设备成为旅游观光平台。在海洋生态经济领域,一二三产业正在深度融合。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研究员罗续业说,在海洋观测仪器、深水平台等领域,我国已具备总体设计和系统集成能力。在具体技术和产品上,我国已实现对国际先进水平的全面跟踪,并不断推进产业化进程。
我国广阔的海域中,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岛屿。与会专家认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海岛旅游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下一个突破口。但是,相比海滨城市,海岛旅游需要更长的培育期。
自然资源部海岛研究中心主任张海峰说,我国海岛旅游当前主要以自然资源为依托,人文特色尚不足,存在旅游产品同质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等情况。
但从游客的需求看,他们不仅追求原生态环境,还更注重服务品质,看重海岛的人文资源。
张海峰认为,未来发展海岛旅游,地方政府不仅要打造良好生态环境和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还要细化区域分工和定位,特别是要用特色的人文资源提升旅游产品创意水平。
此外,发展“蓝色碳汇”生态系统实现共赢,也成为本次海洋生态经济讨论的重要议题。
据了解,作为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海洋生物主力军,红树林、滨海盐沼、海草床被国际公认为三大“蓝色碳汇”生态系统。柽柳、碱蓬、珊瑚礁等也有吸碳固碳的作用。
在山东威海,当地通过开展大叶藻海草床规模化修复,打造“海底草原”“海底森林”。海草床能为大天鹅提供丰富饵料,每年吸引了万余只大天鹅前来越冬,也因此吸引了大量游客。
相关专家表示,发展“蓝色碳汇”生态系统,正成为海洋生态经济发展的新着力点。它不仅能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还能为地方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达到绿色发展、人海和谐的共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