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海离岸120多海里的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全球首座全潜式深海渔业养殖装备“深蓝1号”,近日成功收获了我国首批深远海大西洋鲑。这是全球首次低纬度养殖大西洋鲑获得丰收,探索出了一种深远海养殖可复制的新模式。
大海,是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的粮仓,联合国粮农组织早已将水产品列入粮食范畴。然而,天然渔业资源早已无法满足消费需要,近海生态环境也一度严重退化,深远海养殖成为大势所趋。此次,一条条肥美的大西洋鲑上岸,意味着我国海洋渔业从近海到“深蓝”又前进了一步。
丰收喜悦的背后,是青岛建设“海上粮仓”的执着追求。鲑鱼,即常说的三文鱼。受地域和技术所限,中国人食用三文鱼曾一度依靠进口。让三文鱼等冷水鱼类在我国较温暖海域存活,一直都是个难题。经多年寻找,科研人员在黄海中部洼地发现一处冷水团。2012年,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董双林提出利用黄海冷水团养殖三文鱼的设想,并突破了相关技术瓶颈。2018年7月,“深蓝1号”网箱在黄海冷水团海域投入使用。2021年6月,“深蓝1号”收获15万条虹鳟鱼。2022年6月,大西洋鲑收获,标志着试验区海域实现了规模养殖常态化、品种多样化。无数人智慧与汗水的接力,让“海上粮仓”愈加丰饶。
建设“海上粮仓”,需要强劲的实力作为支撑。整条深远海养殖产业链,涉及船舶运营、海工装备、苗种繁育、海洋牧场、冷链仓储等诸多行业,这是青岛优势所在。青岛拥有比较完备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和高水平科研院所,搭建了“政产学研用”平台。不久前,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在青交付运营。2021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达4684.84亿元,总量居全国沿海同类城市第一位。这些都为“海上粮仓”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深远海养殖业也为青岛的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建设“海上粮仓”,需要更强大的自主创新力。近年来,我们在海洋科技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有一些核心技术尚未完全突破。比如,我国不仅缺乏三文鱼种源(受精卵或鱼苗),良种也受制于国外,养殖生产安全性难以保障。围绕三文鱼等重点养殖品种,青岛将开展重大技术攻关,打造全国水产种质研发创制高地和水产种业产业化应用基地。另外,“海洋粮仓”所涉及的学科多、交叉多,研究难度大,需尽快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基础研究组织形式,启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项目布局,聚焦“卡脖子”技术难题,不断强化原创驱动。
既要碧海金沙,又要海量水产。以更大力度、更加系统性推动海洋经济发展,让“海上粮仓”融入“深蓝”,让更多美味的海鲜游上市民餐桌,这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之举,也是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