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渔业动态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渔业动态 - 正文

挖掘海洋文化资源 发展海洋文化旅游

日期:2020-07-03 09:37    作者:    来源:青岛日报     打印    加大 减小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海洋已经成为各国竞争的重要领域,大力发展与海洋文化相结合的海洋旅游已然成为旅游业乃至新兴服务业发展的大势所趋。青岛是一座有着深厚海洋文化情结的城市,从古至今,对海洋的不断探索、开发和利用,使海洋文化成为青岛地区的文化基调,并积淀下一系列体现城市文化特质的海洋文化资源。加快海洋文化旅游业发展,既是促进青岛旅游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抓手。

一、青岛传统优势海洋文化资源

天赋异禀的海陆自然景观。青岛拥有海域面积约1.22万平方千米,海岸线(含所属海岛岸线)总长为905.2千米,海岛总数为120个,由南向北自然形成琅琊湾、灵山湾、胶州湾、崂山湾、鳌山湾以及市区的青岛湾、汇泉湾、太平湾、浮山湾等49处海湾,海岸凹入处常伴有小规模海积地貌,形成了海滨沙滩和岬角交错分布的优美自然景观。

领跑中国海洋远航的海运文化。青岛所辖海域“湾阔而水深,方向位置举得其宜,外当黄海之门户,内通中原之奥区”,先天具备形成港口的自然条件,自古便是对外交往和经贸交流的重镇。春秋时始建的琅琊港为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海港和东方海上丝绸之路起始港,至战国时期位居全国五大海港之首。唐代崛起的板桥港,宋代时成为中国北方唯一对外贸易口岸;塔埠头港是宋金对峙时北方唯一开放港口。明清时期,金口港为胶东第一大海港和北方著名大港。20世纪初,青岛港建成后即成为东亚重要港口和贸易中心;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发展成为综合性枢纽大港。青岛海港的时空变迁,谱写了辉煌千年的海洋港口与海运贸易文化。

特色鲜明的海洋军事文化。春秋末年的齐吴琅琊海战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记载的第一场大规模海战,也是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第一场大规模海战。1161年发生的宋金唐岛湾海战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海战之一,也是热兵器应用于战争后的第一次大海战。明朝初年始建的鳌山卫、雄崖所等军事卫所,使青岛成为沿海抗倭前沿。19世纪末,德占当局构筑了东亚第一的要塞式陆海防御体系。青岛还是人民海军的“摇篮”,见证了人民海军的成长壮大。

全国领先的海洋科技文化。青岛是名副其实的“海洋科技城”。20世纪初始建的青岛观象台揭开了中国海洋学科发展的序幕;1932年建成的青岛水族馆是中国第一座水族馆,也是中国海洋科普发源地之一。解放后,青岛逐渐成为全国海洋科研机构和海洋科研人才的最大聚集地;我国海水养殖经历的五次产业浪潮也均从青岛发端。

见证中国帆船运动发展历程的帆船文化。20世纪初,帆船运动引入青岛,此后的历史岁月中,虽然时空不断变换、政权屡次更迭,但片片白帆一直飘浮在青岛的各处海面上。新中国成立后,青岛成为中国帆船运动的发源地和培养帆船运动专业人才的摇篮;2008年奥帆赛及与之相关的建筑、事件等成为现代青岛独特的文化标志。百余年来,帆船始终与青岛同伴共生,并涵化为城市标志与特色,成就了青岛“帆船之都”的荣誉。

丰富多彩的海洋民俗文化。青岛原属东夷海岱文化区,青岛先民自古在这一临海地区生存生活、繁衍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海洋民俗文化,其中包括民间信仰、庙会节庆、海草房、海产饮食文化以及民间故事传说、地方曲艺等。所有这些,无不承载着青岛海洋文化的古老记忆,叠映出青岛人民共同的思想情感、精神追求和襟怀山海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二、挖掘海洋文化资源,助推海洋文化旅游业发展

当前,青岛正在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15个攻势,其中,《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海洋攻势”作战方案(2019-2022年)》和《青岛国际时尚城建设攻势作战方案(2019-2022年)》等均提出了挖掘和传承海洋文化、发展海洋文化旅游的目标任务。依托传统优势海洋文化资源,加快推进青岛海洋文化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统筹协调,引领海洋文化旅游业发展。一是深入进行传统海洋文化资源的普查与登录。摸清海洋文化资源家底是做好海洋文化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应对现存海洋文化资源展开全面、详细的调查和登录工作,为其整合、保护、开发利用和发展旅游奠定基础。

二是加强宏观谋划,推动产业发展。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分属于不同产业、不同行业和不同行政区域,只有在市域范围内实行“由上而下”的顶格协调推进机制,才能打破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管理局限,进而打通海上文化旅游产业链。

三是编制海洋文化旅游发展规划。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往依靠优质天然资源以低廉成本发展海上旅游的时代已经过去。适应这种变化,应将海上旅游与海洋文化、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海洋功能区划相衔接,根据青岛传统海洋文化特色、人民群众对海洋文化旅游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充分挖掘海洋文化资源潜力与价值,编制海洋文化旅游专项规划,确定海洋文化旅游发展方向、阶段性发展目标、硬件设施配置和软件服务标准等,用于指导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海洋文化旅游业发展。

整合特色海洋文化资源,打造海洋文化旅游品牌。一是依托海洋自然景观,打造海上观光旅游品牌。应在“黄金海岸旅游”“海上环城地标游”“青岛·夜游三湾”“胶州湾海上观光精品旅游航线”等已有海上旅游品牌和金色岸线海洋休闲文化旅游区等项目的基础上,以游客需求为导向,针对不同游客的消费层次,整合海洋文化资源,把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参与性相结合,建设更多海洋文化观光旅游项目。

二是依托历史悠久的海运文化,打造“中国海运文化”旅游品牌。通过中国最早港口、东方海上丝绸之路起始港、中国北方枢纽港等港口发展的连贯性轨迹,突出海运文化价值,结合琅琊台旅游度假区、少海风景区等景区建设,规划相关旅游线路和景点。

三是依托海洋军事文化传统,打造“中国海洋军事文化”旅游品牌。整合现有海军博物馆、古炮台、卫所等海洋军事建筑、唐岛湾景区等资源,规划建设相关海洋军事文化景点。

四是依托海洋科技文化,打造“中国海洋科技文化”旅游品牌。整合青岛观象台旧址、海产博物馆、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青岛银海国际游艇俱乐部等已有资源,形成中国海洋科技文化旅游路线。

五是利用帆船文化资源,打造帆船休闲旅游品牌。应充分发挥帆船文化这一无可替代的资源优势,加大宣传力度,在做好帆船知识普及、推进帆船运动大众化的同时,瞄准体育健身与多产业互动发展的趋势,积极推动帆船运动与旅游、经贸、文化、会展、教育等各相关行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帆船休闲旅游业发展,使帆船休闲成为青岛海洋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龙头。

六是依托海洋民俗文化,打造海洋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充分挖掘崂山、黄岛、城阳、即墨、胶州等地传统渔家民俗文化,把民俗文化与渔业生产民俗和建设滨海民俗旅游景区(点)紧密结合,大力发展渔村游、渔家乐,让游客体验渔民生活,感受淳朴风情,实现游玩、捕捞、技巧、特色美食、购物的完美结合。同时,继续举办传统涉海庆典民俗活动,实现旅游搭台、文化唱戏,以旅游节庆活动促海洋文化发展。

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延伸海洋文化旅游产业链条。一是发展海洋博物馆。应借鉴国内外海洋类博物馆的建设经验,结合青岛特色海洋文化资源,规划建设与港口、海运、海洋科技、海洋军事等相关的博物馆,使海洋类博物馆成为青岛这座国际海洋名城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新的亮丽名片。

二是统筹设计海洋文化旅游线路,实现滨海文化资源、名人故居、历史建筑、奥帆基地、银海游船码头等已有滨海旅游资源和邮轮母港、欢乐滨海城以及即墨鳌山湾、胶州少海新城等资源整合,并使之与崂山风景区、石老人度假区、极地海洋世界、八大关、汇泉广场、第一海水浴场、海军博物馆、海底世界、迎宾馆、信号山等景点相融合。

三是大力开发海洋文化旅游纪念品。在深入调研和准确把握游客需求的基础上,结合青岛海洋文化特色和旅游纪念品的设计理念,深入挖掘传统工艺,融入实用性、艺术性、纪念性、趣味性、便携性等特点,设计开发富有青岛海洋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在满足游客获得感的同时,实现传播青岛海洋文化的目的。

加大扶持与监管力度,营造海洋文化旅游发展的良好环境。一是以市场化手段扶持海洋文化旅游企业做大做强。海上旅游是青岛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海洋文化是海上旅游的灵魂。应以优化资源配置、做大做强海上文化旅游企业为目标,坚持市场化配置资源,采取以合作、联营或入股等方式,以综合实力强的海洋文化旅游企业为平台,对现有中低端海上旅游企业实施兼并整合,推动海洋文化旅游业提质增效。

二是培养海洋文化旅游专业人才。文化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旅游类别,要发展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培养旅游专业人才。一方面要对经营管理者进行科学引导和专业指导,对他们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海洋文化旅游经营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要以提高海洋文化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为出发点,大力培养能帮助不同文化背景游客感悟青岛特色海洋文化内涵的导游人员。

三是加快海上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应尽快研究解决青岛海上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欠缺、质量较低的问题,对现有海上旅游码头、船舶、航线、站点进行评估,并按照法律政策规定和海洋文化旅游发展方向,对不适合发展要求的码头站点实施规划、清理、改造升级,对航线进行优化调整,对船舶实施更新淘汰,实现经营品质和经济效益同增共赢。

四是强化海上文化旅游联合监管机制。目前海上旅游发展形势和功能均发生了变化,水路运输客运功能正逐渐转向海上休闲观光、海洋文化旅游等方向,应以促进海上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多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以现有海上旅游专项整治机制为平台,坚持“疏堵结合”“管理与发展并举”,围绕自然生态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理念,强化文旅、船检、海事、海洋、体育、规划等涉海部门职责落实,健全多部门联动高效运行的海上旅游监管机制,引导“帆船体验、海上探险、旅游潜水、海岛旅游、养老旅游”等新兴业态创新发展和规范管理,保障海上旅游市场经营秩序,实现对海洋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及管理。

(作者单位:青岛市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