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渔业动态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渔业动态 - 正文

“高精尖”深海装备集中亮相青岛“海科展”

日期:2018-11-15 09:30    作者:    来源:中国渔业报     打印    加大 减小

9月14日,2018青岛国际海洋科技展览会闭幕,海洋卫星遥感技术、大洋科考设备、水下机器人等成为展览会的重头戏,让参观者近距离感受我国深海装备制造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

新装备助力深海“探冰”

展会上,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展出了大尺寸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综合模拟实验装置模型,该装置可制备接近实际条件的样品,实时探测水合物分布情况,模拟钻井、降压开采工艺与过程,探测水合物开采过程中诱发出砂位置和出砂速率等参数,为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提供支撑。

此外,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还展出了大陆架科学钻探项目自主研发的钻探平台“探海1号”模型。近年大陆架科学钻探项目在南黄海实施了两口科学钻探井。其中,采用“探海一号”实施的大陆架科学钻探—2井井深达2843.18米,岩芯采取率达97.7%,创造了全球海洋科学钻探全取芯的最高纪录。

遥感卫星让“瞰海”更清晰

遥感卫星技术是帮助人类观测深海大洋的“天眼”。西北工业大学青岛研究院展出的翱翔系列卫星受到了众多参观者的关注。

翱翔系列卫星是一种采用国际通用标准的低成本实用化的立方星系列,主要应用于区域遥感、卫星通讯、空间科学、新技术验证等领域,可面向用户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据了解,西北工业大学已具备了翱翔系列微小卫星批量化生产能力,产品已成功应用于国内外十余颗卫星的在轨运行,技术成熟可靠。

青岛国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参展的超远程通信船载终端可利用北斗卫星系统实现跨洲际通信,为用户提供超远程通信手段。通过微弱信号处理技术使得远洋船舶在北斗信号较弱的条件下仍能实现北斗信号的正常接收。终端的收发天线采用全自动跟踪伺服技术,不受船舶摇摆的影响。

深海探测迈入“万米”时代

展会上,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展示了“海燕”万米级水下滑翔机、“浮星”浮标等先进的深海探测设备。深度大于6500米的海域被称为深渊海沟,目前受限于大深度观测平台技术的不足,绝大部分区域尚未被人类探索。此次展出我国自主研发的“海燕”系列万米级水下滑翔机日前在马里亚纳海沟完成了一系列规范化海试,最大工作深度达到8213米,成为我国深渊研究和深海观测领域的新型装备平台。深海自持式剖面浮标是一种易投弃、小型化、低成本的水下移动观测平台。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展出的自主研制的大洋4000米深海自持式剖面浮标“浮星”日前在南海完成投放。截至8月8日,设备已连续稳定运行26个剖面,最大下潜深度3550.3米,数据传输成功率达到99.9%。海试进一步验证了大洋4000米深海浮标的浮力驱动、耐压设计、采集通信等关键技术的可行性和设备可靠性,标志着我国在4000米深海自持式剖面浮标实用化取得重要突破。

水下机器人深海显神通

近年,水下智能机器人产品在海洋资源调查、深海打捞等方面崭露头角,获得广泛应用。在展览会上,多家参展商展出了最新研制的水下机器人,将在远洋渔业、水利水电、应急搜救等领域大显身手。

50公斤级便携式自主水下航行器由西北工业大学自主水下航行器创新团队研制,是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工程化产品。该产品在研制过程中,先后突破了复合材料耐压壳体结构轻量化设计、高精度自适应定深控制、应急避险舵机控制等关键技术难题,成为我国海洋探测开发领域的重要装备。

青岛罗博飞海洋技术有限公司展示的开架式水下机器人是一款新型缆控水下探测工具,工作水深300米。机器人搭载全向云台和高清摄像机,使用高强度保护框架,增强了设备的耐撞击能力,并预留了外接设备的接口,方便根据客户要求进行特殊外设的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