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渔业动态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渔业动态 - 正文

八省市团结协作 发展海洋食品精深加工

日期:2010-06-19 00:00    作者:黄海水产研究所    来源:     打印    加大 减小

“作为一种传统的食品加工产业,我国海洋食品加工长期处于粗放加工的状态,不但产品附加值低,而且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随着人口持续增加和耕地的减少,海洋食品已成为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从海洋中获得更多安全、高品质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功能的生化产品等,对克服我国人多地少的生存发展现状及开辟海洋应用领域具有重大意义。”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乃胜近日告诉记者。

?

海洋食品是指海洋中一切可供人们食用的鱼、虾、蟹、贝、藻等海洋动植物资源经过加工的产品。统计资料显示,包括海洋在内的水产食物资源每年向人类提供的食品已占人类食品总量的30%以上。

?

日前,一项总投资1.26亿元、8个沿海省市共同参与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海洋食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项目在山东烟台启动。该项目由山东省科技厅组织实施,重点开展大宗海洋食品和名贵海洋食品等加工重大关键技术、重大新产品、工艺与设备和产品质量控制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为我国海洋食品加工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是迄今最大的海洋水产品项目。

?

五大不足

?

制约我国海洋食品精深加工发展

?

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的海洋食品加工业得到了较大发展,食品达到几千种,已形成冷冻冷藏、腌制、罐藏、调味休闲食品、鱼糜制品、鱼粉、鱼油、海藻食品、海藻化工、海洋保健食品、海洋药物、鱼皮制革及化妆品和工艺品等10多个产业门类。通过“九五”、“十五”的快速发展,我国以海洋食品为主的海洋食品加工业,已逐步形成一个以冷冻加工为主要依托的多样化加工体系,但是,目前我国海洋食品加工整体上仍以粗放加工为主,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

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薛长湖表示,目前我国海洋食品加工主要存在5个方面的问题。

?

一是水产加工资源面临严重衰退。据了解,我国的海洋捕捞产量连续4年出现负增长,以我国最大的舟山渔场为例,2000年渔业产量为134.9万吨,2001年渔业产量为129.4万吨,同比下降4.1%;2002年渔业产量为121.9万吨,又下降5.8%。此外,渔业资源的结构品种也在发生变化,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鲳鱼等主要经济鱼类产量都在下降,低值鱼类的比例较高。

?

二是基础研究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由于在水产品加工技术研究方面投入较少,无法从事系统深入的研究,适应于支撑水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的技术支撑和科技储备缺乏。据测算,我国水产品加工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30%,而发达国家科研成果转化率一般为70%,相差甚远。

?

三是加工企业装备和技术落后,缺乏规模效益和竞争优势。我国海洋食品加工业应用基础理论和高新技术研究对海洋食品工业缺乏足够支撑,导致重大产业的核心技术与装备几乎完全依赖进口,技术创新能力总体上比发达国家落后30年以上,而且在产业高新技术与装备开发等领域的差距还在继续拉大。

?

四是水产精深加工比例较低,海洋药物开展研究薄弱,我国目前水产品加工仍以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产品的比例不高。水产品加工后仍有约390万吨的废弃物尚未得到充分利用,而这些废弃物中仍含有大量蛋白质、高度不饱和脂肪酸、有机钙、甲壳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如何利用是体现加工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

五是质量保证、标准控制体系与风险评估技术落后。我国水产品加工业的质量标准体系、检验监测体系、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及质量认证建设相对滞后,在发达国家已普遍接受的SSOP、GMP、HACCP等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及标准,在我国只在一些出口型或大型企业开始实施,很多企业对HACCP体系的内涵和意义认识不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通过HACCP质量控制体系认证的水产品加工企业仅500多家,占6.4%,通过欧盟认证的企业196家,占2.5%。

?

薛长湖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水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完善,现行标准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不强,产品中的安全卫生指标较少,各种产品的标准指标雷同,感官指标中描述性的语言过多,缺乏量化指标。养殖过程中滥用药物及生产加工过程中滥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较为突出,投入品标准化体系、安全生产及危害评估体系、全程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水产品的质量安全仍存在隐患,特别是中小企业情况更为严重。”

?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丰收

?

李乃胜指出,通过“海洋食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项目的实施,将重点突破海洋动物蛋白精深加工等4项重大关键技术;攻克6~8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食品工业化加工与制造技术,开发30~40个新产品,建立5~10条产业化示范线;形成1~2个以高校和科研单位为主导的海洋食品科技创新中心,建立3~4个以企业为主导,具有区域和产业特征的海洋食品工业工程技术孵化与科技创新基地;初步建立起一支具备较强研发能力的科技队伍,大幅度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我国海洋食品加工技术的创新体系建设和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全面支撑。

?

据悉,该项目的实施,将基本改变我国海洋食品加工领域设备陈旧、技术工艺落后、经营规模小、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局面;改善我国海洋食品加工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的局面,提升我国海洋食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整体技术水平,提高我国海洋食品加工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特别是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打破欧美市场对我国农产品的贸易技术壁垒。

?

薛长湖介绍,共性关键技术的突破和精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将逐步改变我国海洋食品加工的落后现状,增强我国海洋食品加工业对海洋资源的利用能力和对海洋食品原料的高效转化加工能力及综合开发能力,丰富海洋食品加工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提高海洋食品的技术含量,加强我国海洋食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

“随着项目的实施,最终将使我国海洋食品加工利用率由现在的23%提高到40%,海洋食品加工总量的年增长率达到15%,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薛长湖表示,“该项目的实施,还将实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效结合。”

?

据悉,该项目的实施将极大地提高我国海洋食品的转化率和利用率,提高大宗海洋低值海洋食品和海水养殖海洋食品的原料附加值,有利于提高渔民的经济收入,可为社会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对于减轻因中日、中韩渔业协议生效后带来的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压力和渔区稳定具有积极的作用;并为协调海洋产业发展,推进海洋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农村稳定,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海洋食品加工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此外,本项目的加工废弃物通过综合利用、集中处理、变废为宝,可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减少城市的环境污染,也符合目前提倡的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

来源: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