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渔业动态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渔业动态 - 正文

2008年水科院十大科研亮点

日期:2010-05-21 00:00    作者:黄海水产研究所    来源:     打印    加大 减小

水产集约化养殖数字化集成系统研究进入技术集成与示范阶段

属国家“863”计划课题,掌握了集约化养殖水体综合水质指数变化梯度和分布规律,建立综合水质指数三维分布图,建立并优化了养殖水体总体状况监测方法,完成了溶解氧、酸碱度、温度、氧化还原电位、电导和氨氮等6个环境关键因子模糊判别和预警研究实验平台的建设;完成了水质智能监控系统平台基于CAN总线的DCS监控节点方案的硬件系统设计和升级改造;建立了应用GPRS技术和图像监视技术对水质和养殖状态进行远程监控和设施自动化控制方法。

通过以上研究,初步建立了水产集约化养殖数字化集成技术体系,为了推进水产集约化养殖向更为高效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方向发展,提供了技术依据和设施支撑。

养殖池塘生物修复和水环境调控技术研究加快了养殖产业技术升级

属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在水环境综合调控和原位生物修复方面,筛选出适用于草鱼和罗非鱼的有益菌3种(芽孢杆菌、光合细菌、乳酸菌),并建立了完整的淡水精养池塘固定化微生物修复技术;发现了厌氧条件下铁(Ⅲ)氧化物和腐殖质对偶氮还原的促进作用,为厌氧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产养殖底泥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初步建立了生态化池塘标准化养殖、精养池塘固定化微生物修复、池塘溶氧安全保障等动态管理技术,回水达到《渔业水质标准》的要求,初步实现了养殖废水零排放。

我国近海生态系统食物可持续产出机理研究获新进展

属973计划项目,通过开展“近海食物生产过程的人类影响与可持续生产模式”和“高营养层次生物功能多样性与食物生产过程”课题,在前阶段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影响近海生态系统食物产出的支持功能、调节功能和生产功能的几个主要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地研究。首次采用挪威的MOM-B系统对桑沟湾的底质状况进行了评价,初步建立了桑沟湾养殖水域多元养殖数值模型和可持续生态养殖模式;对黄海、东海长江口鱼类群落功能群等相关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测定近代沉积层年代研究了浮游植物和鱼类种群动态变化规律;利用底拖网调查法和资源量声学评估估算了高营养层次生物群落功能群及关键种的生物量。

通过对我国近海生态系统数据分析和理论化系统化总结,初步建立了我国近海生态系统食物可持续产出理论体系,为后续研究的开展并进而推进和建立我国近海生态系统水平上的海洋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支撑。

环境微量元素“指纹”信息判别技术方法研究拓展了水生生物资源保护评价手段

利用先进的电子探针分析技术,研究建立重要渔业物种环境元素“指纹”信息档案,从而“复原”其生活史,并追溯洄游履历和环境背景元素信息,为有效地评价种群动态提供了新的依据。利用该项技术对太湖和洪泽湖水域大银鱼种群体内12种元素生物积累特征主成分进行了分析,显示两水域大银鱼种群个体多元素整体“指纹”的地理差异非常明显,在此基础上推导出的通过元素“指纹”区分两地不同水产品质量的大银鱼个体的判别函数,正确率达100%。利用此项技术原理和方法建立的淡水“背角无齿蚌观察”方法,初步探明了自然水域和养殖水域背角无齿蚌软组织中元素积累的差异,为大规模移殖监测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该项研究进展将有效拓展和丰富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评价及研究手段,有效提高资源环境监测和评价水平,还将为我国重要经济鱼类的保护和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水产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评价研究促进了种质创新

属国家支撑计划课题,利用表型评估与分子标记检测手段,构建了镜鲤、荷包红鲤抗寒品系、散鳞镜鲤和黑龙江鲤4个鲤鱼优异种质的基因资源指纹图谱,对各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评估,构建了种质分子身份证,完成了阶段指纹图谱构建目标。自主开发了鲤鱼的微卫星分子标记1700个,应用于鲤鱼遗传作图和QTL定位,发掘出与18个性状相关的共显性标记,并被证明与体长、体重等性状紧密相关。通过应用,获得鲤鱼抗寒品系2个,筛选获得镜鲤快速生长品系10个,每个品系具有与快速生长相关标记至少3个,较正常镜鲤的生长速度提高10%~30%左右。

来源:中国渔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