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渔业动态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渔业动态 - 正文

江豚灭绝倒计时

日期:2010-05-27 00:00    作者:黄海水产研究所    来源:     打印    加大 减小

“江豚早就应该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了。”中国渔政指挥中心副主任李彦亮说。

???? 列入“一级”,就能避免江豚灭绝的命运?大概也许可能拨缓时钟的转速而已。白鳍豚的现在就是江豚的未来,问题很严重,李彦亮们很着急。

死亡步步逼近

???? 2009年,长江豚类保护网络频频收到江豚死亡信息,10月至12月,江西鄱阳湖江豚保护区内有4头江豚死亡。中国渔政指挥中心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单位提供的年度报告显示,去年共收集到21头搁浅死亡江豚的基本数据;该报告分析,这个数据可能只是江豚实际死亡数量的四分之一,实际死亡近百头。

???? 长江江豚属于小型齿鲸类动物,成年体重几十公斤,体表呈黑色,自然寿命20多年,为我国长江独有淡水豚类,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鄄UCN)的濒危物种。据科研部门的监测研究表明,长江流域江豚数量1984年为2700头,2006年已锐减至1800头,目前不到1500头,而且正以每年超过5%的速度死亡。按照这个速度,再过20年左右,江豚就将永远告别人类,这绝非妄言。

???? 仅剩的一千多头江豚,有一半生活在长江干流,另一半在鄱阳湖、洞庭湖,其中鄱阳湖约有400头。国内外鲸豚类专家一致认为,鄱阳湖是江豚的重要栖息地,对该物种的保护至关重要,而且估计随着长江干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鄱阳湖可能成为江豚最后的避难所。去年鄱阳湖连续发生江豚死亡事件后,农业部渔业局负责人高度重视,安排中国渔政指挥中心、江西省鄱阳湖渔政局等单位专题调研,要求了解详实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并研究对策。

???? 今年春季,就在调研组达到鄱阳湖星子县考察的当天,又发生了一起江豚受伤搁浅事件。调研组现场看到,一头小江豚伤痕累累,受伤处已感染,长满霉菌,在被渔民发现并报告渔政人员救护时,已奄奄一息。同行的中科院水生所专家立即对其进行伤口处理并启程运往水生所抢救,由于伤势过重,不幸的小江豚还是在途中死亡。

长江母亲的无奈

???? 长江母亲养育了世世代代中华儿女,也养育了无以计数的水生生物。某种程度上说,以水为生的江豚、中华鲟、白鳍豚等生物更是长江的“亲生儿女”?,而且因其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千万年纵横江湖,并无生命之忧。直到今天,缺乏行为约束的人类开始痛下杀手,令众多长江水生生物变得珍稀、濒危,面临灭顶之灾。

????? 江豚不断死亡并走向灭绝的原因很多,都是明摆着的,不妨来听一听江豚的“控诉”。

???? 第一,大量工程建筑挤占生存空间。长江干流拦坝蓄水,直接切断了江豚的洄游通道;大批桥梁建设让“天堑变通途”,钢筋水泥桥墩却成为一道道水下物理屏障;长江支流、通江湖泊、沿江两岸的各类工程建设热火朝天,在沿江开发、借水生财的同时,却往往不顾惜了水以及水中的生物。

???? 第二,人类大肆捕食鱼类,造成豚类饵料短缺。渔业捕捞强度不断增加,导致长江渔业资源下降,大量鱼类物种消失,生物链受到严重破坏,“四大家鱼”等江豚主要饵料数量减少,个头缩小、品质退化,竭泽而渔的捕捞行为造成江豚“粮食危机”。尽管渔业部门每年大量人工增殖放流鱼类,仍无济于事。饥饿的江豚往往会钻入定置网寻找食物,被网具困住而拼命挣扎,非死即伤。水生所近两年的捕豚科考中发现,鄱阳湖江豚普遍体型瘦弱,2010年捕获江豚的平均肥满度明显低于去年。

???? 第三,频繁的水上活动,让江豚不得安宁。长江作为交通运输的黄金水道,船只往来川流不息、日夜闹腾,噪音和振动干扰豚类的声纳系统,多数江豚可能已经神经衰弱;大量船舶运行同样挤占了江豚的生存空间,机船螺旋桨会造成直接伤害。采砂行为搅浑江水湖水,毁坏淤泥中水生生物的繁殖场所,改变水底结构,对水域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亚于“野蛮拆迁”。电毒炸鱼等非法作业,更是最为直接的索命方式,抢夺了渔获也误害了江豚。

???? 第四,水域污染加重,江豚饮用水危机。随着沿江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排污和生活排污不能有效遏制,长江水质总体上仍呈恶化趋势,江豚生存于江湖之中,无法逃避,别无选择。

???? 第五,鄱阳湖、洞庭湖枯水期延长,江豚成为直接受害者。一般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为鄱阳湖和洞庭湖枯水期,其余时间为丰水期,近年因气候及三峡蓄水运行等原因,这两个通江湖泊的枯水期提前,且持续时间长。鄱阳湖去年9月初就进入枯水期,导致湖体面积和容积大幅度减少,江豚活动空间变得狭小,搁浅、误入渔网及受到其他伤害的概率增大。去年通过网络监测到的21头死亡江豚,有85%死鱼枯水季节。

???? 凡此种种,难以细表,江豚的日子早已备受煎熬。

保护区能做些什么

????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长江中下游江段先后建立了7个豚类自然保护区,其中包括:3个国家级保护区,位于湖北的石首天鹅洲保护区、洪湖新螺段保护区,位于安徽的铜陵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江西鄱阳湖江豚保护区和江苏镇江豚类保护区;2个市级保护区,湖南岳阳东洞庭湖豚类保护区和安徽安庆江豚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4202平方公里。由农业部牵头,与相关科研单位和地方政府组成长江豚类保护网络,2001年制定了《长江豚类保护行动计划》。

???? 中国渔政指挥中心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处樊祥国处长介绍,这7个保护区以江豚为主要保护对象,同时兼顾中华鲟、达氏鲟、胭脂鱼等其他珍稀物种,应该说对保护豚类等水生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发挥了积极有效作用,还成功建立了江豚迁地保护群体。在缺少专项保护经费、省市级保护区无固定人员编制、基础设施薄弱等种种困难因素下,地方渔政部门尽力而为,履行管理职能。

???? 江西鄱阳县渔政分局王兴干局长告诉记者,他们长年向渔民群众开展法制宣传,渔民误捕江豚后能够及时报告、及时放生的,由分局发放400元的奖励金。而这个奖励会是他们从极其有限的办公经费中挤出来的。在鄱阳湖区不存在渔民群众偷捕或捕食江豚的现象,而且形成相互监督的良好风气。

????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7个保护区发挥作用,长江江豚的命运会更加凄惨,但是保护区的作用也相当有限。湖北石首的天鹅洲保护区正式名称为“天鹅洲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鳍豚也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而目前基本上消失,用专家的描述叫“功能性灭绝”,无法繁殖,形不成群体。对某种生物划区保护,实际上标志着它已经濒临灭绝,不堪重负的长江母亲自身也已经伤痕累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 李彦亮说,江豚升级为一级保护动物,把省市级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保护区,实行更加严格规范的管理,并在保留一定野生种群的基础上,加快人工繁殖的研究,或许还有一线希望。中华鲟的保护是个成功的例子。

专家呼吁:救救江豚

???? 2006年,温家宝总理曾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加强对长江豚类的保护和研究。渔业工作者和水生生物专家们勉力呵护江豚,并对大量水生生物物种的灭绝有切肤之痛。然而,当物种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产生矛盾时,当江豚的生存权与捕捞渔民的生存权碰撞冲突时,往往是“舍鱼而取其他”。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注重眼前而忽视长远利益,几乎是一个通病。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专家们近期再次发出呼吁,强烈建议加强保护区的管理和资金投入,并尽快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形成对疯狂挖沙、围堰等过度渔业更为有效的制约。同时完善科研基地建设,加强科研合作攻关;从根本上解决捕捞渔民的生存发展问题,让更多渔民转产转业、退出捕捞。

???? 江西省农业厅在写给省政府的请求中,要求扩大保护区范围,调整保护区功能,并使用了“抢救性保护”的表述。

???? 国家发改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中,提出“重点加强江豚、鲥鱼等濒危物种保护”和“重点建设鄱阳湖江豚自然保护区”的要求。

???? 各方面的政策、建议和呼吁怎样落实到行动上,并形成强力与合力,才是关键。白鳍豚“功能性灭绝”了,长江和我国沿海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都面临生存威胁,江豚灭绝倒计时早已启动,真正不希望成批量的“水中活化石”被我们这一代人毁掉。潜居江湖、水深火热的江豚远离人们的视线,远远享受不到大熊猫那样的待遇,生存还是死亡,请人类作答。

来源:中国渔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