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农业部发布1563号公告,经第四届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定,水科院珠江所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农林服务中心合作培育的大口黑鲈“优鲈1号”为适宜推广的选育新品种(登记号为GS01-004-2010),这是国内第一个大口黑鲈选育新品种。
大口黑鲈(Micropterussalmoi?des),俗名称加州鲈,原产于北美地区,自1983年从我国台湾引进大陆,经养殖推广,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因其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易起捕、养殖周期短等优点,加之肉质鲜美细嫩,无肌间刺,外形美观,深受养殖者和消费者欢迎。据《中国渔业年鉴》统计,2009年全国的年产量约17.5万吨,其中广东省高达10.1万吨。但是,在大口黑鲈养殖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也日显突出,表现在生长速度下降、性成熟年龄提前、饵料转化效率低和抗逆性能严重下降等,这主要是目前国内养殖的大口黑鲈一直缺乏人工定向选育,加之繁殖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守亲本选择的要求,导致大口黑鲈种质退化严重。
珠江所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开始对大口黑鲈在提高培苗成活率和其成鱼养殖、病害防治、高效环保配合饲料等方面进行研究,使大口黑鲈培苗成活率和成鱼产量大幅提高,在国内首次分离和鉴定出两种病的致病菌,研制的膨化配合饲料成功从10厘米的鱼苗喂养至商品鱼规格(6两以上)。“十五”开始,珠江所首席专家白俊杰研究员率领科研的团队对大口黑鲈种质严重退化现象进行关注,并进行了相关的前期预研工作,随后得到“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部行业专项、广东省科技计划和广东省科技兴渔项目的支持,经过连续5年潜心选育,终于获得了大口黑鲈“优鲈1号”。该品种以国内4个养殖群体为基础选育种群,采用传统的选育技术,同时结合AFLP分子标记技术、微卫星标记技术、SNP分子标记技术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以生长速度为主要指标,从2006年开始,连续5年进行群体选育,共获得F1至F5的5个世代的大口黑鲈选育鱼。选育期间课题组对该品种生长速度、体型、成活率、饵料系数、肌肉营养成分、遗传结构等进行了全面测试、分析,开展了生产养殖测试、生产性对比及养殖示范,结果表明该品种生长速度比普通大口黑鲈快17.8%~25.3%,高背短尾的畸形率由5.2%降低到1.1%。在生产对比及养殖示范基础上,总结编写了生产技术体系和操作规范。最终经第四届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定为适宜推广的选育新品种。
据悉,该品种适合在我国南方地区淡水水域进行池塘主养或套养,也适合淡水网箱养殖。目前已在广东、江苏、浙江、四川、湖北、湖南等省市推广养殖,推广养殖面积达2万亩,平均亩产增收15.6%以上,养殖户普遍反映该品种生长快,体型好,个体间生长均匀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