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改善渤海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天津市规划在渤海近海水域建成总面积达13.7平方公里的三大生态公益性人工鱼礁群,重建“海底森林”,首座生态近海人工鱼礁将于今年10月开始动工兴建。生态鱼礁群的兴建将为鱼虾及贝类提供庇护、栖息、索饵及产卵场所,形成良性循环的海洋生态环境。
为修复和保护渤海近海生态资源,天津市决定采取国际公认的设置人工鱼礁培育渔业资源的有效方法,即把废旧渔船及相关水泥构件沉到海底,以营造出一批小型海洋人工生态系统。按照规划,从今年开始在近海水域建设生态公益性人工鱼礁3处,包括大港礁区、塘沽礁区和汉沽礁区,全部为生态公益性礁群,礁群用海总面积约13.7平方公里,投放礁体84万立方米(空方)。工程建设规划预计将分三个阶段实施:首期工程将建成5.6平方公里的大港生态公益性礁区;第二期工程从2011年至2013年,建设汉沽区生态公益性礁区;第三期工程为2014年至2018年,建设塘沽生态公益性礁区。
生态鱼礁群具体为:建设全淹性生态鱼礁,每个礁由5个礁体组成;将处理后连接好的鱼礁用拖船拖到指定海域,采用GPS定位,使投放误差在10米以内,设置浮标。据介绍,三大生态鱼礁群建成后,可以在天津近岸海域营造一批小型的海洋人工生态体系,并利用不同种类和形状的鱼礁功能,为生物资源提供栖息、繁衍空间,保护渤海生物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