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渔业动态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渔业动态 - 正文

淡水鱼4万年前已进人类食谱

日期:2010-07-15 00:00    作者:黄海水产研究所    来源:     打印    加大 减小

淡水鱼是世界上很多人群日常饮食少不了的,但对于早期人类,淡水鱼到底何时成为他们食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直是考古学家们关注的问题。上周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项研究证实,4万年前的亚洲现代人已经开始摄取大量的淡水鱼类作为食物。而这一结论的证据并非来源于早期渔业工具的发现,而是出自中外科学家对北京近郊“田园洞人”骨骼化石的同位素分析。

?

该国际研究小组的成员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德国马普学会、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美国华盛顿大学。

?

论文的第一作者、中科院研究生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副教授胡耀武告诉记者,对考古遗址中出土的人骨或牙齿进行稳定同位素的分析,是目前揭示先民食物结构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自食物被消化吸收转变成为人或动物组织的过程中,碳稳定同位素比值,即样品中的13C含量对12C含量的比值,皆有所富集,其中动物肌肉的富集程度甚微,通常可忽略不计;而骨骼中骨胶原的富集程度则较为明显。小白鼠的饲养实验还发现,骨胶原中的碳主要来自食物中的蛋白质部分。因此,根据骨胶原的碳稳定同位素比值,可更为精细地了解动物(人类)的食物来源。

?

而相比于碳同位素,氮同位素的富集显得更有规律,从食物到食草类动物,再到食肉类动物,营养级每上升一级,其富集量约增加0.3%~0.4%。这样,对骨胶原进行氮同位素分析,应该可以辨别动物(人类)食物的营养级别,揭示其主要的肉食来源。

?

另外,对动物(包括人类)而言,硫是生物生长和发育的必需元素,对硫的获取,必然来自食物。

?

已有的研究表明,植物和动物生长于不同的环境之中,即陆生、海生和淡水,它们的硫同位素比值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通常,生长于陆生环境中的生物,其硫同位素比值常小于1%;海生环境中为2%左右;而生活于淡水环境下,硫同位素比值在-2.2%~2.2%间波动。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对人或动物骨中的硫同位素分析,结合人骨的碳同位素和氮同位素分析,就可能了解其食物来源究竟是以陆生类为主还是以海生类为主,或是以淡水类为主。

?

通过对“田园洞人”和相关的动物遗存进行碳和氮的稳定同位素分析,胡耀武等人发现,“田园洞人”食谱中动物蛋白质含量非常高,而且非常高的氮同位素值表明“田园洞人”已经在大量食用淡水鱼类。为了证实这一观点,研究小组又对该遗址的陆生动物和毗邻的淡水鱼(源自约万年前的东胡林遗址)以及“田园洞人”的骨进行了硫同位素值测量,结果证实“田园洞人”食谱中的确有大量的淡水鱼存在。

?

胡耀武说,在有效的渔业工具出现以前,当时的现代人就已开始捕捞大量的淡水鱼类,显然,这需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早期现代人食谱中更多鱼类的出现,可能与由于欧亚大陆现代人的出现而导致的人口增长压力密切相关。

?

田园洞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地区,2001年被发现。在此出土的人骨化石的地质年代大约距今4万年,这是迄今在欧亚大陆东部所测出的最早的现代型人类遗骸。

来源: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