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中国水产学会鱼类工业化养殖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暨鲆鲽类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山东青岛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水产学会、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主办,海水养殖生物育种与可持续产出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学会鱼类工业化养殖专业委员会、农业农村部海洋渔业与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大菱鲆分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鲆鲽类耐高温和速生新品种培育”项目组协办。来自全国鱼类工业化养殖与鲆鲽类养殖产业领域的专家学者、行业代表等150余人参会。会议开幕式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叶乃好主持。
在开幕式讲话中,黄海所党委书记赵宪勇指出,雷霁霖院士率先推动成立鱼类工业化养殖专业委员会,为构建现代海水鱼类养殖技术体系搭建了重要平台,有力支撑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学科与平台处处长罗建波指出,当前我国渔业面临着养殖空间受限、渔业设施装备水平不高等诸多挑战,工业化养殖是实现水产养殖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驱动型转变的必由路径。中国水产学会副秘书长、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何建湘高度肯定了鱼类工业化养殖专业委员会的工作成效,强调需持续强化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聚焦遗传育种与装备创新,加快人才培养,完善行业规范与质量标准,推动鱼类工业化养殖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郭鹏表示,作为渔业大省,山东在转型升级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下一步,将持续支持深远海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强化良种培育、装备创新和疫病防控,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

开幕式讲话
围绕鱼类工业化养殖产业中“种”“养”“加”等各环节的热点、难点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海所陈松林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薛长湖教授,中国水产学会鱼类工业化养殖专委会主任委员、黄海所关长涛研究员,黄海所副所长邵长伟研究员,中国水产品加工与流通协会大菱鲆分会会长雷东,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倪琦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林洪教授,华东理工大学王启要教授,黄海所马爱军研究员等48位国内知名专家、重点企业负责人和青年学者等作特邀和专题报告,会议现场气氛热烈,交流深入。

陈松林院士作主旨报告

薛长湖院士作主旨报告

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报告
为进一步推动海水鱼工业化养殖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在与会领导和代表的见证下,兴城兴投现代农渔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青岛蓝色粮仓海洋渔业发展有限公司、黄海所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启航创智(青岛)海工装备科技有限公司与黄海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各方将在水产养殖关键技术和产业链升级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携手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打造现代化海水养殖产业新格局。


签署合作协议
雷霁霖院士开创性地提出以品种为单元,融合工程化、工厂化、设施化、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标准化、数字化和信息化于一体的鱼类工业化养殖体系,明确指出工业化养殖是我国实现从养殖大国向养殖强国战略转型的关键路径。2015年,雷霁霖院士发起并成立了中国水产学会鱼类工业化养殖专业委员会,至今已走过十载光辉历程。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不仅深入传承了雷霁霖院士的学术思想和创新精神,更为构建高效、绿色、智能的工业化水产养殖体系注入了强大动力,有力推动我国水产养殖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的战略转型,对我国水产养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