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倢虾团队
科研团队研究方向:甲壳类流行病学与生物安保
研究任务:
1.开展对虾多病原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掌握对虾疫病发生与关键病原感染与传播的关系,揭示病原分子变异的特征及其风险,研究多病原互作、病原与宿主相互机制及其对病害发生与流行的影响。
2.建立水产养殖动物主要疫病的诊断技术,开发其病原现场快速高灵敏度检测技术平台,研发试剂盒,并实现其产业化,建立相关技术标准。
3.建立抗病微生物及生物絮团功能微生物的分离、筛选、鉴定、功能分析、发酵和应用技术,开展海水养殖相关微生物资源的收集和共享,发展整合微生物资源、微生物工程和微生物生态技术的疫病微生物学防控新思路。
4.发展生物安保理论及其技术体系,构建包含疫病监测、风险评估、健康管理和可追溯体系等内容的水产生物安保体系的技术模式,在行业管理及水产育种和养殖企业中开展推广。
责任研究员:黄倢,男,研究员
1.张庆利,男,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海水养殖生物疾病控制与分子病理学实验室副主任
2.宋晓玲,女,研究员。主要从事水产养殖动物病害与控制技术研究,研究方向为海水养殖相关微生物资源保藏与利用技术
3.刘庆慧,女,博士,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和青岛农业大学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对虾病毒致病机制、病原与宿主互作,控制对虾病毒的阻断技术、对虾抗病基因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4.王秀华,男,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水产养殖动物疾病控制与免疫防治,重点研究方向为水产养殖动物疾病有益微生物防控、水产养殖防病新工艺、鱼类疫苗制备与应用及疫苗佐剂机制。
5.杨冰,女,副研究员。现任上海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一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委员,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评审员,农业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专家委员会委员。
6.梁艳,女,副研究员。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
7.刘莉,女,高级工程师。
8.董宣,男,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对虾分子流行病学、风险分析及生物安保管理体系研究工作。
9.许华,女,博士,助理研究员。2011年毕业于韩国国立江原大学,获得生物工程系生物材料工学博士学位,2011年就职于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水养殖生物疾病控制与分子病理学研究室。
10.万晓媛,女,工程师。200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得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硕士学位。
莫照兰鱼类团队
科研团队研究方向:鱼类流行病与免疫学
研究任务:
1.鱼类分子流行病学及检测:开展海水养殖鱼类细菌病、病毒病和寄生虫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建立重要病原的快速检测技术和试剂盒,建立病害诊断的实用化技术。
2. 鱼类病原致病机制:开展鱼类病原致病基因及致病调控机制研究,探索病原与宿主作用的相关分子及其利用途径。
3. 海水鱼用疫苗产品创制:研制多价/多联疫苗、减毒疫苗、载体疫苗,建立疫苗佐剂筛选和安全评价技术和方法,开展疫苗临床前和临床应用研究,建立其疫苗规模化生产技术和 GMP生产工艺及其质量体系,推进疫苗产业化。
4. 海水养殖鱼类微生物资源收集开发:分离收集海水养殖生物病原菌和有益菌,丰富和完善海洋微生物资源库。
鱼类流行病与免疫学研究团队成员组成
责任研究员:莫照兰,女,研究员
史成银,博士,研究员,海水养殖动物疾病诊断与防治
李贵阳,博士,助理研究员,病原致病机理及免疫防治
谢国驷,博士,助理研究员,水生动物免疫技术
李杰,博士,助理研究员,鱼类流行病学与免疫防治
王崇明贝类团队
科研团队研究方向:贝类流行病与生态防控
研究任务:
1. 养殖贝类主要疫病的流行病学/病原生态学:建立贝类重大疫病的分子检测技术,开展养殖贝类主要疫病的流行病学/病原生态学研究,确定疫病发生与流行的关键诱因和传播途径与宿主范围,揭示主要疫病的流行特点和流行规律,构建养殖贝类重大疫病监测预警技术体系。
2. 基于生态调控的浅海贝类养殖健康管理体系:集成病原生态学和生态学控制措施,从调整养殖结构、优化养殖环境入手,构建、优化综合生态防病模式,建立基于生态调控的浅海贝类养殖健康管理体系。
3. 养殖贝类重要疫病的致病机理和分子流行病机制:养殖贝类重要疫病病毒性病原的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研究贝类宿主对病原侵染的抗感染机制和宿主受感染后自身的应答反应及调节机制,开展贝类抗病相关的免疫因子、免疫调节特性和相关免疫反应机理的研究;双壳贝类疱疹病毒株系分化和系统发育研究。
贝类流行病与生态防控团队成员组成
责任研究员:王崇明,男,研究员
白昌明,博士,助理研究员,疾病控制的健康管理技术与模式
辛鲁生,博士,助理研究员,贝类分子免疫学及免疫防治
李晨,硕士,工程师,疾病防控与实验室条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