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深化,提出了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的新战略。当今世界发展尽管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目前的发展进度并不足以在2030年实现消除饥饿和一切形式营养不良的目标。生态系统退化、气候危机持续恶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加剧等种种因素不断威胁全球的就业、经济、环境和粮食安全。新冠疫情、各类危机以及其他人道主义紧急状况无异于雪上加霜。全世界共有8.11亿人饱受饥饿困扰,30亿人无力负担健康膳食。
我国粮食生产基础尚不稳固,如何让“米袋子”“肉盘子”“油瓶子”“菜篮子”装得更满、更好?2022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理念,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
新中国渔业从增加渔民收入、解决群众“吃鱼难”、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的需求出发,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并逐渐发展壮大形成完整产业体系。2021年,我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47.36公斤,比上年增加0.97公斤,增长2.09%,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在大食物观的指引下,我国渔业探索出一条产业发展与生态环保相结合、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保障农产品供给和国家食物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和农村就业、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践行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助力水产养殖业的转型升级。围绕生态健康发展水产养殖业,建立了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大水面生态渔业、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智能化池塘养殖、渔农综合种养、海洋牧场立体养殖等一批生态、高效的养殖生产模式,高标准打造一批代表性好、展示度高的示范样板;制定一批区域适用性好、可操作性强的技术规范;宣传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以桑沟湾为代表的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获得国际广泛认可。201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亚太水产养殖中心网络(NACA)将桑沟湾综合养殖模式作为亚太地区12个可持续集约化水产殖的典型成功案例之一向全世界进行了推广。在大水面生态渔业方面,以吉林查干湖、浙江千岛湖等为代表,实行“以水养鱼、以鱼活水”,形成良性循环,保护生态与渔业生产、生态旅游相得益彰。工业化循环水养殖,加快了水产养殖从农业向工业化转变的过程,符合国家提出的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需求,形成了水产养殖经济物种工厂化循环化养殖试验,推广效果良好。探索创建了稻-鱼、稻-虾、稻-蟹等渔农综合种养、“鱼虾贝藻”海水池塘养殖等新模式,推动了宜渔水域的有效开发与合理利用,涌现出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稻渔综合种养、湖北潜江龙湾稻-虾综合种养渔农综合利用等典型应用范式。
大食物观下的盐碱地综合利用,助力粮食安全。“以渔改碱”立体养殖、耐盐碱品种选育、盐碱水域绿色高效养殖模式构建等方面成绩斐然。例如,甘肃景泰打造了水产养殖和大麦种植相结合的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模式,实现“变害为宝、变废为宝”的功能,修复了生态环境;潍坊滨海区创建了南美白对虾陆基工厂化养殖模板“滨海红星模式”,该模式以精细化管理、高效生态工业化养殖、“渔盐一体化”生产、“大渔带小渔”合作发展为核心,年产南美白对虾2600吨;东营市为我国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利用难度最大的三角洲型盐碱地之一,实施的渔业养殖和农业种植的综合利用土地开发模式(“上农下渔”种养模式)经济与生态效益日益显现,全市“上农下渔”综合利用盐碱地开发面积已达15万亩;河北沧州脊尾白虾盐碱水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模式示范,建立了盐碱水池塘“脊尾白虾-梭鱼”高效生态养殖模式;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助力水产养殖绿色高质量发展,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南海水产研究所、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建立“盐碱水渔业研究中心”、鄂尔多斯市渔业发展专家工作站、盐碱地水产养殖产学研合作基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好习总书记关于“一湖两海”的重要指示精神,努力践行“向盐碱水域要粮食”的大食物观。
挺近深蓝,拓展现代渔业发展新空间。目前海水养殖主要集中于沿岸近海,传统水产养殖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深远海水域拥有发展水产养殖优良的环境条件,是保障未来水产品供给的重要抓手,依托海上大型养殖平台及生产体系,构建工业化养殖的陆海联动养殖模式,变蓝色海洋为“蓝色粮仓”,以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工业化绿色养殖和海洋资源利用。其中,以“船载舱养”为代表的绿色工业化养殖模式,形成了集工业化养殖、水产品加工和渔获物运输为一体的深远海养殖工船新模式。“国信1号”是我国研制的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其年产量能与查干湖一年的产量相当;“深蓝一号”是世界最大的深远海养殖全潜式网箱,创建了我国独特的深远海全潜式三文鱼养殖模式;“长鲸1号”既是全球首个深水坐底式养殖大网箱,也是首个实现自动提网功能的大网箱,让海洋牧场从近海走向深海。深远海养殖平台为我国开发利用深远海养殖空间提供了设施支撑,成为引领绿色健康、生态良好的深远海工业化养殖生产模式。
渔业“走出去”,国际渔业资源的配置能力显著增强。渔业不仅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拓展外交、参与国际资源配置与管理、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领域。东盟、非洲、拉美及太平洋岛国等国家渔业资源丰富,但渔业科技力量薄弱、产业发展滞后,渔业发展空间和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开展渔业科技与产业合作是践行渔业“走出去”、扩大农业对外影响力的重要抓手,也可显著提升我国渔业科技水平与对国际渔业资源的配置能力,在丰富国内市场供应、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稳步地“走出去”,把粮食“运进来”扎实推进渔业“走出去”重点企业通过渔业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带动国内渔业企业抱团出海,有效提升我国渔业“走出去”企业在全球产业链、物流链、价值链中的地位。